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致富 » 正文

困境中谋大事 荒山里创大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31 15:58:07    浏览次数:154    评论:0
导读

7月14日,中共平定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国平、王存玲、刘建平、裴海平同志学习的决定》。刚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特级劳模

7月14日,中共平定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国平、王存玲、刘建平、裴海平同志学习的决定》。刚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特级劳模”的刘建平,再次成为新闻人物。

7月21日,记者前往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慕名采访这个被誉为“困境中谋大事,荒山里创大业”的村支书刘建平。乡亲们把他为民办的大事小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A 村支书是个黑汉子

21日下午,记者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驱车前往离平定县城45公里的甘泉井村。没想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让人眼睛一亮:绿树环抱间,一百多座石砌窑洞错落有致地“挂”在朝阳的山坡上,整洁有序,看不到垃圾,曲曲折折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门前,每隔百米的电线杆上安装着路灯,喇叭里正咿咿呀呀播放着山西梆子。

在村委会的日间照料中心,几名老人正说笑着打扑克。听说要找村支书,85岁的李喜昌撂下牌,站起来说:“在后岩湾弄大棚哩,我带你们去吧,就在山后。”

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一个青石相夹的山坳里,新翻的泥土平成了一层层梯田。搅拌机轰鸣着,几个人有的往料斗里铲灰,有的往里加石料。

记者问刘建平是哪位?村民用手一指,“那个穿胶鞋的!”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一辆拉灰的三轮车嗒嗒嗒地响着,车厢拦板打开,泥灰哗啦啦倾泻而下,灌进山体和模板间。一个穿泛白黄色半袖衫、军绿大裆裤、黄胶鞋的男子,背对着记者,正用铁锹快速地往下刮泥灰。胳膊裸露处,黝黑,脸扭过来,也是黝黑。他就是刘建平。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连连摆手,“可不用张扬,都是咱自己该做的营生。”

他不肯配合,记者只好找老百姓。

B 不要县乡一分钱修起一条路

记者来到一座蔬菜大棚,64岁的刘怀明正和老伴摘快熟透的西红柿:“熟透了就没法运输了。这一亩半的地,一年怎么也能落3万块钱。”

听说记者采访刘建平遇阻,刘怀明笑了:“你要让他实干,他有模有样;你要让他耍嘴,不是他的强项。”

刘怀明打开话匣子,把刘建平的“老底”都抖落了出来:“你别看他在村里成天就是迷彩服,黄胶鞋,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不像个当干部的。其实没当干部前,他对穿着也挺要样呢。”

之前,刘建平跑运输,干得挺红火,“建平乖巧机灵,踏实诚恳,买卖做得一天比一天好,自个儿娶了媳妇,小日子过得可滋润哩。要不是竞选上村主任,说不定现在是个千万富翁。”

2003年11月,甘泉井村村委会换届选举,29岁的刘建平高票当选,后又兼任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二天,村会计给他送来一个袋子,说:“这就是咱村的全部家当!”刘建平打开袋子,一看,傻了眼—一袋子钢镚,一数,139元!

但是,他还是很快进入了状态。民意调查中,大伙最急需解决的难题是修一条路。多少年来,进出村子成了甘泉井人的“老大难”。唯一的出村路是石砌的,陡,窄,滑,且两侧蒿草丛生,路面隔三岔五就被雨水冲蚀出一尺多深的沟壕。在岔口乡打车,司机一听“甘泉井”三个字,立马皱眉:“宁可打个盹儿,也不去甘泉井!”

村民得了急病,急救车进不了村,打下粮食运不出去,拉点烧火煤上不了坡,村民为这路急得团团转……“大伙最急迫的,就是村干部最该办的!咱先修路!”在村委会上,刘建平咬着牙说。

拿上139块钱修路?安静的小山村“噼里啪啦”炸了锅:“建平这孩子,办事不知深浅,村里穷得叮当响,还敢瞎折腾?”“咱村要水没水,要人没人,咋修?”

刘建平动员有农用车的村民拉修路材料,连跑几家,人家怕给不了钱,也怕路难走毁了车。刘建平没多言语,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和另一名村干部一起,一趟一趟拉石子,倒黄沙,轧路基。

刘建平的一举一动,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被感染。有的把用手绢包着积攒了几年的10张5元钱捐了出来;有的把自己的寿板捐出来做了模型板;很多把自家的旱井水担到了铺路工地……短短五十多天时间,村民们捐了48000元,出了义务工2800多个,愣是靠着自身力量,硬化了两公里长的通村路,没有伸手向县乡要一分钱。

村民王海华说:“竣工那天,乡亲们那个高兴,都夸建平这码事办得不赖!一条路顺了一村人的心。”

C 一个蓄水池改写挑水历史

甘泉井村既没有井,也没有泉,更扯不上“甘甜”,祖祖辈辈就是靠老天爷下的雨水生活。

刘建平上任第二件大事是要修一个“大水窖”。像修路时一样,刘建平和村民们每天早出晚归滚战在工地,手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脸晒得蜕了皮……终于,能容纳3000方水的蓄水池建成了。

刘建平还没来得及高兴,困难又来了—天旱,少雨,必须拉水灌池才能避免新修的蓄水池干裂渗透。没钱,看到院里囤着的5000多公斤玉米,刘建平一拍大腿:“卖玉米!”媳妇一听,急了。他眼一瞪:“一家人吃喝重要还是全村人吃喝重要?饿不着你娘儿们就行,着什么急!”

蓄水池灌满了,连接上各家的小水窖,甘泉井村,破天荒实现了旱井自来水,家家户户挑水寻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记者采访时,发现甘泉井村的路不平,两边高,中间低,埋怨工程不合格,谁知村民杜锁明哈哈大笑,“这是刘建平的‘发明’,是为了让雨水往村民家的水窖里流呢。”

D 打出深井鼓起了村民口袋

有了路,有了水,村民的口袋怎样才能富起来?

当村官第五个年头,市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出台,刘建平眼前一亮:“抓住机遇,创新调产!”

调产的第一步,在富老沟里种核桃树。议题一抛,村民嚷成一片:“可不敢种,好好的地,如果不结果子,损失算谁的?”“咱庄户人一直是种玉米,从来没种过那核桃,可不敢瞎冒险!”刘建平召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挨家挨户给村民算经济账。嘴磨破了,鞋跑破了,村民还是没多大反响。刘建平急了,放出话:“村提供树苗,提供管理,村民只管拿出地种。挂了果赚了算村民的,赔了算我的!”他又拿出自家一亩二分好地和另外两名党员带头种植。“看村干部这样实打实栽了,咱还怕甚?”村民们一下抢开了,50亩玉米地都改头换面种上了核桃树。

核桃树长大、挂果得几年时间。刘建平又从电视报纸上看到,晋中市太谷县发展设施农业搞得好,他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去太谷县范村考察了设施农业发展,把致富手段锁定在了新建大棚蔬菜上。说干就干,50亩大棚建起来了,效益果真很好。村民们从不敢包到抢着包。可问题出现了—单靠蓄水池浇棚远远不够,外出拉水成本太大,怎么办?

刘建平没有退缩,经过村集体研究商议,准备打井,彻底破解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难题。

他频繁跑水利部门,请打井专家。专家说,打井的地方处在分水岭上,风险大,胜算只有四成。刘建平和村支“两委”成员反复商议权衡,最后统一了意见:“井,一定要打!”打井工程很快上马。井水真的打出来了,用1600米的输水管道送到了山顶的蓄水池,哗哗哗地流到了蔬菜大棚里。

之后,刘建平又请专家组织培训,安装各种科技设备,建立健全销售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村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00亩,户均一亩半,经济效益也从最初的一亩几千元涨到现在的一亩两三万元,村民们吃上了新鲜蔬菜,走上了富裕路。

2011年,核桃树进入收获期,每亩地比玉米至少多收1000元。栽核桃树的村民高兴地说:“建平做事真靠谱。”核桃树亩数逐年攀升,到今年已达500亩。

记者采访时,新建的100亩大棚正在紧张施工。63岁的村民刘爱民说,家家户户有大棚,蔬菜不用自己卖,商贩上门收,“我们是在家门口数钱呢。”

他掰着指头给记者念叨刘建平和“两委”班子的好:硬化两公里进村路,实现旱井自来水,启动万亩荒山造林工程,实现人均种植核桃一亩半,铺开百亩设施农业项目,领着没出过门的老人们去北京看了天安门进了故宫,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完成路灯安装,修建文化广场,建成六栋小二楼住宅,启动农民公园项目,实施8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存栏16万只蛋鸡养殖场,“现在正在建污水处理厂和百亩大棚,今年实现户均1万元问题不大!”

10年前,甘泉井村只是一个缺水破路少树木,光秃秃穷乎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如今摇身一变,“出落”成了“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省生态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刘建平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省劳动模范”“省特级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绿化委授予他“绿化奖章”,当选省十次党代会代表和省十二届人大代表。但刘建平却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乡亲实实在在做点事,最体面光荣。”

 
关键词: 荒山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14423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