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资讯 » 正文

科技让农业更有含金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4-03 11:11:00    来源:媒体    浏览次数:301    评论:0
导读

    山东大地,连年丰收。去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肉蛋、水产品、蔬菜、水果、油料产量,创8项全国第一;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1/3。        山东农

    山东大地,连年丰收。去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肉蛋、水产品、蔬菜、水果、油料产量,创8项全国第一;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1/3。    

    山东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    

    轻重,农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原因何在?关键是运用高新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正如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所说,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省份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小麦的启示——优质才有“钱”途    

    如何让农民增收?山东的小麦生产,可说是一个生动的事例。    

    山东是小麦生产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总产占18%。但是,山东有过沉痛的教训。过去小麦产量高,却一直卖不了好价钱,千万吨小麦积压在那里,制造面包的面粉竟然还要依靠进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开始运用高新技术,启动“农业跨越计划项目”优质小麦生产工程。通过农业跨越计划项目6年的带动,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从1999年的800万亩迅速发展到去年秋种的3000万亩,优质小麦面积所占比例从1999年的13.3%增加到了去年的62.5%,小麦经济初具规模。仅济南17和济麦20两个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累计全省增产优质小麦58.5亿公斤,农民增加收入141亿元以上。  
  
    记者从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基地县阳信获悉:全县41万亩优质麦没晒好入仓,就被全国知名企业康师傅、华龙面等全部抢购。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增收2400万元。最令人兴奋的是,2003年5月,莱芜市生产的优质小麦首次作为磨粉小麦出口非洲3万吨,成为国产优质小麦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志。目前,山东是全国种植优质小麦第一大省。    

    山东通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项目,在小麦、玉米、花生、水稻、蔬菜、肥料和肉牛等方面已有30项重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技术规程48个,其中有27个升为地方或国家标准,注册产品品牌18个,其中有6个被评为国家或省知名品牌,获国家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3个。    

    寿光蔬菜的启示——食以安为本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山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尽量多地生产出放心菜、放心肉、放心果、放心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食品”。    

    山东寿光蔬菜生产的第一次革命,是1989年由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明“冬暖式蔬菜大棚”引起的。为此,寿光市一举成为全国一号菜篮子,在全国蔬菜行业担任起了领跑者的角色。但是,2000年“寿光菜”却遭遇了大危机,菜价大幅下跌,市场占有率严重下滑。问题出在没有及时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治这个致命伤,蔬菜无公害便是最好的药方。  
  
    于是,寿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生产“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二次革命。《寿光市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正式面市,寿光蔬菜喝牛奶、听音乐、吸碳气、照灯光,渐渐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新鲜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荷(中国与荷兰)科技推广中心等科研基地相继建立。他们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乡镇共建设了19处蔬菜生产质量速测室,从土壤、水质、空气、种苗、用药、施肥等各方面把好质量关。拨专款30万元购置了流动检测车,为菜农免费测量水和土壤环境,检测蔬菜的农药残留指标。    

    目前,寿光全市有8.9万农民取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30多人获得“农民科技专家”称号,广大群众的标准化意识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去年春节前后,农业部两次对寿光蔬菜进行抽检,结果质量合格率在97%以上,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目前,全市无公害蔬菜发展到70万亩,成为全国一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乐义”蔬菜、“洛城”特菜等30多个品牌走红市场,畅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海外。    

    目前,山东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一册(农民登记册)、两书(保证书、联系责任书)、三证(生产供应证、质量合格证、市场准销证)管理制度,并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在病虫害防治时,实行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达到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如今,山东已有一大批农产品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通过“绿色通道”,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玉米芯深加工的启示——种地讲“循环”    

    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将普通的农作物玉米,转变成多种贵重化学品。但是,过去这既喜,又忧。公司从玉米芯中提炼出呋喃树脂后,产生出大量玉米芯渣,不仅造成污染,而且成本加大,减少了农民收入。 
     
    “吃了米再吃芯,吃了芯又吃秆。”这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真正出路。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打造玉米芯连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既解决了废渣污染问题,一年还为企业带来500万元的纯利润。他们算了一笔账:现在燃烧8吨玉米芯废渣,才需配用2吨煤,按照3吨废渣顶1吨煤计算,集团全年烧渣5万吨,可节约煤炭16666吨,按照每吨煤炭300元计算,全年节约煤炭资金500万元。锅炉烟尘采用三电场静电除尘器处理,除尘效率99.6%,灰尘全部销售给制砖和生产蜂窝煤的单位,炉渣用于铺路。同时该集团发展玉米芯综合利用深加工,使章丘市及周边县区51万农户每年每户增收300多元。吃到甜头的圣泉集团又将目光投向了被大多数群众当作废物的玉米秸秆。    

    2005年8月,公司与清华大学展开全面合作,正式聘请清华大学核能及生物能源教授李十中担任圣泉集团高级顾问,尝试在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开发利用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储备,有在利用植物秸秆生产生物能源及生物化工产品领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今年处理掉章丘及环济南市区周围30公里范围内30%的玉米秸秆废弃物没问题!”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唐一林掩饰不住自己兴奋之情。尽管才开春,唐一林已经开始盘算秋后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对这一目标,他充满信心。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犹如助推器,催促山东农业由粗放型、传统型,向节约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这是实现山东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的出路。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135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