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炒家借中国需求推高大豆价格,国储询价暴涨
国储收购大豆的时间日益临近。为了补充国家大豆储备,国家粮食局和发改委近期两次决定购买进口大豆,虽然使用匿名询价方式,但是国际市场很快洞悉了中国需求,并立即推高了价格。业内人士评论说,这一现象背后,是储备机构与央企的沟通失策和本身的体制不足。
国储询价致价格暴涨
“负责国家储备的领导向我们诉说了他们的苦恼。”在近期举行的中央粮食企业内部会议上,一位粮食央企高层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现在正是国储储备大豆的时期,在10月11日和11月初,国储分别两次向国际大豆市场询价,两次询价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的暴涨。”上述人士透露,“国储对这种情况非常苦恼。”
由于国储委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进行采购,而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很少露面,因此国际市场对此非常敏感。
据了解,国储为了不惊动市场,采用了匿名的询价方式。但这并没有避免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期货分析师李墨达向记者证实,“近期,国际市场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匿名询价者,外界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中国国家粮食储备机构在询价,因而当天的价格出现了大涨。”
资料显示,在国储10月11日向国际市场询价的当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暴涨。其中,交投最活跃的CBOT 11月大豆期货收盘攀升58美分,涨幅4.9%,报收于12.35 1/2美元/蒲式耳。
国储国际询价后,国际期货市场当时猜测,“近期中国将进口美国大豆6~8船,需求面的强势,对于市场价格形成了很强的支撑。”
上述央企人士透露,“市场出现了价格大涨,但是,中国市场确实有需求,国储迫不得已,依旧买进了涨价后的大豆。”据透露,国储不仅进口了大豆,还采购了豆油等产品。
据了解,国储采购大豆的执行者是中储粮,而决策则来自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等国家部委。因此,每次中储粮出现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就会出现上涨。
国储与央企无法同步
对于目前这种情况,作为决策机构的国家粮食局也非常无奈。一位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也参与到国储进口大豆的政策制定中,采购大豆的时间是机密。”该人士强调,“还是要将保密工作做好。”但是,国外期货市场围猎中国国储进口需求的局面很难改变。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套路”中,中粮、中纺粮油等多家央企与中储粮一样,都是先向国际市场进行询价,然后进口粮食到中国。
“现在的储备体制形成了一个缺陷。”前述粮食央企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国储在国际上的询价和收购是机密,中国储粮在国际市场上出现,大豆价格暴涨,而我们央企又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甚至还是从国外卖家手中知道这个消息。”
该人士希望,各个粮食机构和企业,有一个协同策略,这样能够增加中国的价格话语权,同时能够减少国家的损失。而如果提前知道国储采购、询价等行动的时间点,“对于中粮和中纺粮油等企业,最明显的受益就是在价格低点提前买进。国储询价消息让国际市场得知后,大豆价格出现大涨,对中国企业正常的采购造成损失。”
“虽然,大量的进口需求是我们的硬伤,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战术,通过国资委直属的四大粮食企业在国际上购买粮食。”上述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表示:“这4家企业常年在国际市场上买卖,不容易被外界了解中国的粮食策略。”不仅是一家粮食企业有这种想法,“我们沟通过,其他的粮食企业也讨论过。”
而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则认为,保密制度规定,这一方式并不可行。还有人建议,“国储应该建立市场询价制度,如果天天在国际市场上询价,就不会太吸引眼球。”
话语权缺失须突破
不久前,发改委农业司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国产大豆今年减产,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将上升到80%,而3年前这一数字是70%。
虽然是最大的进口国,中国却依旧没有国际话语权,国家储备屡次遭遇价格围剿,央企和国家储备无法统一作战等问题考验着粮食体制。李墨达向记者表示,“中国还不具备粮食话语权,因此只能根据美盘价格进行买卖,而美盘价格对国内价格影响也很大。”
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近期在公开演讲中指出,我们国家的交易主体不够成熟。“我们像美国和发达国家ABCD这样的跨国公司一个也没有。所以,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个粮食生产、消费大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决定世界粮食价格方面,我们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跟我们国家的地位、粮食安全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高铁生所说的ABCD四大粮商,即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即“四大粮商”,他们已经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因此,四大粮商洞悉中国需求和操作价格并不困难。
“我们曾经上书发改委,由4大粮食央企(中储粮、中粮、中纺粮油、华粮)参与国家粮食储备采购。”上述粮食央企人士向记者透露,但是几年过去了,该项建议依旧没有进展。高铁生公开表示,现在需要理顺内外关系,鼓励粮食走出去,争取国际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