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是内蒙古大草原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可是如今,由于保护草场的需要和一些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号称草原上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马的产业逐渐萎缩。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有一个人却在一次次的意外惊喜后,重新在马的身上找到了生财之道。
这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一处牧场,牧场的主人叫斯日吉噶瓦,2007年5月18日一早噶瓦带着牧场里的工人们训起马来。每年的这个时间,牧场里都会经历这样一段人仰马翻的艰难时刻,但是这一刻对噶瓦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因为5月份是噶瓦牧场销售旺季。他都要在客商来草原买马之前把蒙古马训老实,方便顾客挑选。
斯日吉噶瓦:“这马好久没碰过了。太有野性了。”
蒙古马有个特性就是始终处于半野性状态,加之经过一个冬季的放养,野性更足了,一般人很难接近。
斯日吉噶瓦:“好马一万到两万。我快60岁了,这个年龄是不行了,年轻人还可以。原来这马我不用别人,我自己不用套马杆。进去抓住马鬃我就能把马制服。”
斯日吉噶瓦说的可不是大话,身为马背民族的子孙,噶瓦从小就爱马,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养马的规模能发展到300匹以上,成为牧区中为数不多的百万富翁。
专门养马前噶瓦一直从事运输生意,1995年时他已经有近了20万元的积蓄。养马对于他来说只是个人爱好。在牧区,牧民家里有5、6匹马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机械化的普及让蒙古马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少。牧民们开始纷纷卖马,蒙古马的数量每年以1000匹递减。
斯日吉噶瓦:“不值钱,700元。”
邻居有零星卖马的,噶瓦看着有好马就买回来,久而久之,从7匹、10匹、20匹,他成了村里有马匹最多的人。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有些外地的爱马之人会零星的打听到噶瓦这来看马。1996年一个天津老板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噶瓦对蒙古马的认识。
斯日吉噶瓦:“天津人看中我家的枣红马。”
天津人要买噶瓦家的那匹枣红马,可家人却舍不得卖,因为那匹枣红马是家里最听话、干活最卖力的良种马,尤其是打从出生就一直跟着噶瓦的家里人。最终在家人得反对下,天津人空手走了。噶瓦越想越不是滋味,不但朋友没交下,生意也没作成,隔天晚上他背着家人把那匹枣红马赶上了车,叫上朋友连夜把马送到天津。
斯日吉噶瓦:“天津人感动,给了一辆2040吉普车,卖了2万四千元钱。”
一次意外得收获,一下刺激了噶瓦,他开始私下打听养殖蒙古马的政策,结果惊喜的发现,蒙古马作为濒临灭绝的保护性品种,解除了禁牧期。而且蒙古马始终处于半野性状态,适应能力强,即使处在枯草期也能存活,加之一年生产一次的繁殖能力,噶瓦果断的决定把家里的300头羊卖掉,用赚来的10万元钱专门养马。可是这样背道而驰的举动引起了朋友和家人得质疑。
斯日吉噶瓦:“怎么想的,绝不了,别人没有,我有以后就值钱。看到潜力了。”
朋友:“买马有啥用。”
朋友:“不知道他要没用的马做什么,马不值钱”。
女儿:“不说,就做,大男子主义。”
斯日吉噶瓦说一不二、只做不说的性格,为他日后养马设下了层层阻碍。1999年,为了扩大马群,改良品种,斯日吉噶瓦甚至一意孤行的贷款20万元从锡林格乐草原引进15 匹种公马。家里马匹的数量开始成倍增长,已经达到了100多匹。
朋友:“贷款20万,胆子大。”
女儿:“一直投入没有产出。”
靠着早年跑运输的积累和家里养的十几头猪、100多头牛,斯日吉噶瓦家的日子过得也算安稳,可是斯日吉噶瓦遇到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
女儿:“马群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多。”
斯日吉噶瓦女儿指的的矛盾是家里的马群越来越大,一个不留神马就会跑到别人家的草场和田里。但这并没有引起斯日吉噶瓦很大的注意。结果2001年9月的一天矛盾彻底爆发了。
女儿:马跑到村民家的地里,被困起来了,给钱要不回来了。”
马不但没有要回来,村民把斯日吉噶瓦告到了村委会,当天傍晚由村委会抻头,70、80户村民一起涌到了噶瓦家,把噶瓦家得近80匹马圈了起来。突如其来的事态让斯日吉噶瓦始料未及,他忽然意识自己养马影响到村民的生活了。为了了解事件得原因,我们走访了村民,可是村民得态度却大相径庭。
村民:“不想说,过去就过去了。”
斯日吉噶瓦:“马圈了7天7夜,10多匹马都流驹了,孩子、大人受打击。”
倾刻间,所有的苗头都对准了斯日吉噶瓦,平日里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兄弟仿佛行同末路。
因为村民对当年矛盾的躲躲闪闪,我们最终只得转辗找到当年的村长李刚,他给我们揭开了事实的真相。
斯日吉噶瓦:“真正的矛盾,草场问题。”
其实马跑到村民的地里只是一个导火线,真正的矛盾是斯日吉噶瓦的马匹太多,用草量大,尤其没有禁牧期,而自己的牛和羊,每年至少禁牧3个月,生活在同一片草场,规矩却不同,这样的政策让村民们很不理解。他们把怨气撒在了噶瓦身上。最终经过法院的调解,噶瓦的马被放回来了。
斯日吉噶瓦:“没法了,与村民有心结。”
眼看着经济、精神上的无限投入,家里人劝斯日吉噶瓦放弃吧。斯日吉噶瓦开始私下里张罗着处理马匹。可是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正当噶瓦大批处理马匹的时候,他遇到的第一个客户——一个吉林老板再次改变了斯日吉噶瓦的命运。
斯日吉噶瓦:“10匹马卖了3万元钱,还给了我一辆越野车和8万元钱,一匹马8000元钱。”
事隔8年,斯日吉噶瓦又用马换来了一辆车。斯日吉噶瓦的心再次动摇了,是退还是进。最终2004年蒙古马市场复苏的行情迫使斯日吉噶瓦做出了选择。就在这一年,随着城市人对马的需求,来草原买马的人开始络绎不绝,而且马价格的开始成倍的涨。
斯日吉噶瓦:“4000元到600元,旅游用马。”
斯日吉噶瓦终于等来了机会,从2004年到2006年,每年近200多匹蒙古马销往贵州、广西、吉林等多山地区和旅游观光地。这样销量让斯日吉噶瓦暂时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马的经营上。
2007年4曰18日,斯日吉噶瓦把家里的300多匹蒙古马突然牵出了草场,一直赶到了距原草场20公里的一块新操场,那是斯日吉噶瓦新买的操草场。在牧场向这样水草充足的地方可是块肥肉,他是怎么抢到手的呢。
噶瓦这次之所以这么大的决心买草场,除了看中草场的地理优势之外,他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秘密。
斯日吉噶瓦:“彻底解决矛盾。”
2007年5月18日一早,斯日吉噶瓦家人头攒动,一辆军车醒目的停在了噶瓦家的门前。
他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武装部部长。在内蒙阿鲁科尔沁旗牧区,方圆—里只有2—3名警察,在当地基层民兵是很重要的武装力量,因此每到农闲的时候,武装部都会组织基层民兵的骑兵分队到牧区训练,今天他们找到了斯日吉噶瓦的牧场。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武装部部长苏捍卫:“借助他的资源组织基层民兵训练。在这他的马最好、最多、免费。”
可是苏捍卫是免费借用噶瓦的马匹,这对于噶瓦来说这可是个没钱赚的买卖,望着刚刚经过了冬季无草期考验,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的马匹,斯日吉噶瓦有些犹豫。可是这时民兵们已经开始准备上了。噶瓦一狠心,反正也得请人训练,让民兵代劳也可以一举两得。
斯日吉噶瓦:“通过赛马选马,好马也得训,评估价格。”
做了半天指导的斯日吉噶瓦开始有些坐不住了,他要求和年轻人们也要比试比试。而今的噶瓦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草场有了,与村民的矛盾彻底解决了,眼看着蒙古马的市场越来越好, 噶瓦可以享受一下马背上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