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资讯 » 正文

四川农机为何一年少赚几个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5-22 14:51:00    来源:媒体    浏览次数:195    评论:0
导读

    四川省农机制造业一直很弱势,守不住门口的“饭碗”。    省农机局负责人一句话引出了话题——    4月底,来自四川省的80辆联合收割机从成都温江浩荡出发,到外地跨区作业。记者发现:80辆

    四川省农机制造业一直很弱势,守不住门口的“饭碗”。

    省农机局负责人一句话引出了话题——

    4月底,来自四川省的80辆联合收割机从成都温江浩荡出发,到外地跨区作业。记者发现:80辆联合收割机竟都是山东的“谷神”牌。

    “四川还没有生产这样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企业。”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说,这80辆联合收割机总市值在600万左右,“大概就是四川一个中型农机制造企业一年的产值。”该负责人唏嘘不已。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来自四川省农机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进入《四川农机推广目录》的企业总共有43家,四川省只有4家,去年全省仅政府补贴的农机购置资金总量就达到了3313万元,省农机制造企业仅从中分到了一成多。

    “没有技术优势、没有生产规模、没有品牌影响力,四川省农机制造企业怎能与人家竞争?”据省农机局行业指导处处长刘基华介绍,目前四川省共有600多家农机制造企业,多是原来的老机械厂改制后衍生出来的。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天不足。

    在乐山井研,就分布着50多家大大小小的机械制造厂。“说是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手工作坊。”据介绍,这50多家制造厂都是原来的井研机械制造厂改制后产生的,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品牌、甚至用的是同一张机械图纸。“延续世袭产品、依靠家族成员、科技含量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相互恶性竞争。”

    此外,还有后天失调。刘基华告诉记者,都江堰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在二三十人的规模时,企业负责人觉得“管得很顺”,后来发展到两三百人,负责人就觉得“很头痛”了。原因是,人增加了,管理方式没有变。

    “市场在变,需求在变,科技也在变,如企业一成不变,就无异于守株待兔。”刘基华的话意味深长。

    创新才是“动力源”

    记者查阅了山东这家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的资料——

    7年时间,由一个年销售收入仅2000万元的小厂,一举跨越到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收割机销量连续5年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大中型拖拉机和三轮摩托车连续两年成为行业排头兵……

    记者发现,在这一个个光辉业绩的背后,始终离不开一个动力源:创新。

    从投资上亿元建立“欧美技术整合中心”、与国际制造业巨头合作,到请国际著名设计师和清华大学为公司进行专业的分析咨询和设计、成为国内重工行业第一家导入BIS(品牌识别系统)的企业,“企业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

    记者连线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据他介绍,他们一直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吸收、消化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技术,并将其转化成为自身特有的知识资源,以保证向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源。

    相形之下怎不见绌?当四川省农机制造企业还在为请人管理还是自己管理犹豫时,人家已敞开大门握手国际巨头,当我们还在为是否该投入一点技改资金而徘徊时,人家已斥资上亿建起了技术中心,当我们还在家门口你争我夺时,人家已将触角伸到了国外。

    “基础差不可怕、发展慢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记者提到四川农机制造业的现状,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含蓄地表示:企业有大有小,发展有快有慢,但企业关键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或许与暂时的被别人抢掉“饭碗”相比,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才是四川省农机制造企业最需警醒的。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2356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