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资讯 » 正文

探寻粮食生产续续航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05 11:03:49    浏览次数:100    评论:0
导读

  4月底,安徽蚌埠刚从倒春寒天气中苏醒过来,正在扬花的小麦已经开始脱绿吐黄。记者来到该市怀远县龙亢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

  4月底,安徽蚌埠刚从“倒春寒”天气中苏醒过来,正在扬花的小麦已经开始脱绿吐黄。记者来到该市怀远县龙亢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时,只见几架无人驾驶的植保飞机正在麦田上空盘旋,地头几个纸箱,里面盛着甲基硫菌灵、氰稀菌酯、三唑酮等药品。

  万亩示范片:“五统一”助推规模化

  据了解,4月中旬以来,安徽省遭遇连阴雨天气,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小麦赤霉病发生。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一般可使小麦减产两到三成,还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影响人畜食用。能否抓住抽穗扬花期进行防治,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安徽各地纷纷抓住雨停间隙,开展赤霉病防治。

  “以前背着小喷雾器,一天喷不了几亩地,种地像绣花;用无人植保机,1分钟就能喷洒2亩地,效率高了很多,用药量反倒减少了20%。”安徽亳州市智航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如告诉记者,无人直升机可以在地头起降,还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在大大降低操控难度的同时,减少了漏喷等情况发生,喷洒精确度明显提高。

  据了解,亳州市智航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农用植保机的售价约15~20万元。尽管价格不菲,但很受规模化种粮大户欢迎,一些农机大户还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为散户提供统一作业,在地不流转的情况下实现了规模经营,促进了一批成熟技术的落地生根。

  由于统一品种、统一精确播种、统一秸秆还田与土壤深松、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化除与病虫防控,记者看到龙亢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小麦长势整齐,穗粒饱满。“亩产600公斤没问题。”怀远县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苏培明介绍说,在科技支撑方面,示范片从“邻居”龙亢农场那里获益良多。

  育秧工厂:让最难控制的环节标准化

  龙亢农场的科技水平有多高?记者来到农场一探究竟。俗话说,“秧好半年粮”,秧苗好不好直接关系一年的收成,而育秧又是水稻生产中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记者的探访也就从农场的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开始。

  在育秧播种流水线的一端,工人把一个个黑色塑料的育秧硬盘放到传送带上,硬盘穿过一个盛满细土的漏斗后,上面就均匀覆了薄薄一层干土;接着经过一个自动喷淋装置,就像洗了两遍“淋浴”,薄薄的土层被淋个湿透;接着经过一个盛满稻谷的漏斗,湿土层上密密麻麻撒满谷粒;最后经过一个覆土装置,谷粒被盖上了薄薄的一层干土。“流水线播种,种子两天就能发芽。”工作人员边摞育秧硬盘边告诉记者,播种完毕的硬盘将被送进温室大棚里。

  适逢水稻育秧前夕,宽敞明亮的钢骨架育秧大棚里,六层的立体育秧骨架已经排排列好,隔几排就悬挂着一盏诱虫灯。“和传统育秧方式相比,工厂化育秧的机械化、标准化操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经验育秧的随意性以及不利天气的影响,秧苗质量更有保证。”龙亢农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水稻是怀远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从2012年开始,该县实施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项目,以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扶持建设了25座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实行“代育代插”、“提供技术指导”等半托和耕育插管“一条龙”全托社会化服务模式,年供秧能力达10万亩以上。

  土壤速测:车到哪里,土壤信息测到哪儿

  离开龙亢农场的育秧工厂不到50米,就是立在大田地头的两块展示牌——“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龙亢农场试验点”和“车载土壤成分速测系统”,展示牌旁边一块约1尺高、2尺宽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土壤温度24.4℃、土壤湿度34.08%、风向西北、风速1.8米/秒”等信息。记者注意到,从温湿度到风向风速再到有效辐射等等数据都在变化着。

  “和气象数据一样,土壤信息也是不断变化的。”中科院智能所一位工作人员指着车载显示屏说。只见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缓缓前行,车载显示屏上的土壤数据像心电图一样上下波动。工作人员介绍说,车载土壤成分速测系统主要包括近红外土壤传感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土壤传感器、土壤电导率和水分传感器三部分,其中近红外土壤传感器可检测土壤有机质、总氮、pH值和含水量等数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土壤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砷、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和钙、镁、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土壤传感器随着拖拉机等牵引装置在大片田地里自由移动,实现对土壤养分信息和重金属污染物信息的检测。”工作人员现场解释说,检测信息结合大片田地的GPS和GIS信息就能绘制出土壤成分分布图。此外,使用光谱分析方法检测土壤成分,快速、准确、无污染,能很好地取代传统费时费力的化学检测方法。

  目前,车载土壤成分速测系统的试验误差率在15%左右。据了解,系统研发单位中科院智能所正研究如何进一步降低误差率,提高检测准确度,让检测结果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条条膜下滴灌管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新建泵站将水输入管道,一片片庄稼茁壮成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宁夏中卫市,正成为我国黄河中上游干旱带高效节水灌溉基本农田项目区的一道风景。作为宁夏高效农业节水示范区的一个缩影,中卫市已建成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10万亩。

  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是制约宁夏中北部干旱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为盘活中北部干旱带水资源,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作出战略决策——在宁夏中北部探索一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以“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水”引导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宁夏缓解干旱缺水、解决大水漫灌与农业生产用水难以保证“三难”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宁夏现有700多万亩灌溉农田,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水量的90%以上。目前,全区已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5万亩,其中滴灌103.8万亩、喷灌29.6万亩、管灌31.6万亩。

  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负责同志介绍说,与传统的土渠输水和田间大水漫灌相比,管道输水节水20%~30%,田间喷灌节水40%,微灌节水50%~60%。“十一五”期间,宁夏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万亩的情况下,农业用水减少3.2亿立方米,实现了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的目标。

  大水漫灌,是宁夏中北部黄河灌区的传统灌溉方式,大量水资源在蒸发和渗漏中流失。对银川市立岗镇兰光村500多户农民来说,祖祖辈辈沿用的灌溉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2011年3月开始,村里开始实施滴灌工程。“用膜下软管滴灌后,浇1亩地只要30立方米水,节约了200多立方米;水肥一体化,还节省了肥料。”村委会干事党宝凤说,“瓜菜的上市时间也能比一般的提前10天,能卖上好价钱。”

  喷灌、微灌、滴灌、高效节水补灌……预计到2017年,宁夏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300余万亩;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后,年节水将实现3.5亿立方米。

  伴随节水灌溉的发展,中卫市枸杞、硒砂瓜、设施农业、供港蔬菜等现代农业迅速崛起。以低压管道喷灌和拉水补灌为主的百万亩硒砂瓜产业带,控制补灌面积达33万亩,每亩年耗水30立方米,只相当于普通农作物耗水量1/30。每年,百万亩硒砂瓜产业给当地农民带来15亿元收益。据统计,中卫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走在全区前列。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水务局副局长杨正武说:“枸杞最耗水,一亩地正常灌溉需要600立方米水量,现在滴灌仅需120立方米。”

  节省大量农业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宁夏推进节水农业取得的一大成果。今年4月13日,自治区启动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特色农业试点建设,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组合配套,建立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本次试点涉及同心、盐池、红寺堡、海原4个县(区),扬黄灌溉区和雨养农业区两大区域,涵盖草蓄、经果林、特色种植3个产业类型,面积达13000余亩。预计经过2~3年建设,将建成中部干旱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带动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12860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