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绿啦!
放下手中的鼠标,抛开虚拟的赶集,来一次实实在在的青山绿水江西行。去赶绿,赶去与绿色赴约;去感绿,感受那绿色的洗礼。不管你是选择“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婺源,还是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如今的江西到处都呈现着一种原始、原色、原韵的绿色风情;如今的江西一直在讲述10年长江防护林的点点滴滴。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98%以上的国土面积属长江流域。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林业用地面积达1.59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5%。2001年-2010年,江西省长防林工程共完成营造林503.55万亩,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22%,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73.85万亩、封山育林278.4万亩、低效林改造51.3万亩。全省长防林工程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3.28亿元,其中国家资金3.17亿元、地方各级财政资金1.97亿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8.14亿元。
质量 确保一棵树成为一片林
走进江西,映入眼帘的是花红树绿怡人美景,扑面而来的是一派天蓝水清;一排排的绿色生态长廊,一片片的绿色生态屏障……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背后是江西省10年来长防林工程的实践,是10年间永不休止追求造林质量的信念。
种一棵树很容易,而种一棵成材的树不简单,造林质量就是确保一棵树成为一片林的关键点,这也是江西省最为看重的一点。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江西省从长防林建设起初就设立了造林关卡,只有通过才能算任务完成。
第一关,严把苗木质量关。在造林之前,要求各工程县按照《江西省造林树种一年生合格苗建议指标》对上山造林苗木,先进行分级和检查,不是优质壮苗不能上山。
第二关,严格建设标准。在长防林建设中,要求各工程县严格按批复的设计施工,人工荒山造林及火烧迹地人工更新造林每亩栽植株数不低于167株,必须两个以上树种混交,且阔叶树的比例必须在30%以上;疏林地和郁闭度0.4以下的针叶纯林地补植改造每亩补植株数不低于111株,补植树种中阔叶树比例必须在50%以上,补植造林与荒山造林一样拉线定点,施工建设必须面积实、株数足、规格符合要求。
峡江县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将技术人员收入和施工质量直接挂钩,实行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管理模式。遂川县工程施工做到“五定五有”,即:定任务、定资金、定标准、定措施、定职责;有项目实施方案、有作业设计、有项目负责人、有技术档案、有统一的项目标志牌。
第三关,强化抚育管护。工程实施中,各工程县把幼林抚育和管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并将建设资金拨付与抚育、管护质量直接挂钩,做到管护人员、资金、措施、责任“四个到位”,确保造一片、成一片,有效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第四关,实行造林质量群众举报制。根据《江西省造林质量群众举报工作制度》,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公开了举报受理机构和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为了在森林资源质量上有所提升,江西省将低效林改造作为重点来抓。针对长期以来过度采伐造成的稀疏低效林面积大,单位林分质量不高,树种和林龄结构不合理,森林防护效能差的省情、林情,全省将疏林地补植和针叶纯林补阔纳入长防林工程建设重点,逐步解决林分过疏、过纯的问题,如今,林分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森林资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森林防护效能也开始显现。
创新 进步之魂,活力之源
创新是进步之魂,创新是活力之源。在长防林工程建设中,江西省不再只拘泥于抡起铁锹植树造林,还在不断的思考如何让这一座座青山为百姓“生财送宝”。
思则变,变则通。从2005年起,江西省将珍贵用材树种示范基地建设纳入创新防护林工程建设内容,因为这些树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工程建设中,江西省要求每个工程县必须营造不少于100亩的珍贵用材树种示范基地,且要集中连片;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必须由工程县林业局直接负责,县林业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在树种选择上,要尽可能多样化,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可以是珍贵用材树种,也可以是有市场潜力的观赏树种。
2005年-2010年,全省各工程县共营造珍贵树种示范基地2万多亩,栽植树种有黄檀、泡花楠、火力楠等40多个树种,不仅增加了物种资源的储备,而且增强了工程建设的活力和后劲。为保证各地栽植树种的科学性,江西省林业厅还专门聘请了江西农大林学院的多名造林专家为顾问,并对各工程县的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
创新还体现在平日的观察。江西省发现,过去营造林的一般做法是将任务层层分解到乡村,由集体组织群众造林,为谁造不知道,造来干什么不知道,山林经营与经营者利益不能直接挂钩,生态效益也只是个笼统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造林,质量难以保证,造后也无人管理,结果是钱花了,林没有造好。
因此,全省在2001年工程建设开始,将落实经营主体作为长防林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工序来抓,要求项目县落实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必须对每一处工程建设地块的经营主体进行明确,凡是没有落实经营主体的,一律不得纳入工程建设范围,不得开工建设,坚决杜绝栽无主树、造无主林。
在落实经营主体上,全省一方面引导林农进行荒山有偿流转,通过流转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落实利益分配,解决“有山无力造,有力无山造”这一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大户通过租赁、承包,以及农户联合体等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行多元化经营,并通过落实合同制管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利益直接的经营机制,增强了工程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宜丰县桥西乡邹家村有一片300多亩的残次林过去一直当成村民的放牛场。村委想造林又拿不出钱,村民想造林又怕自己没收益,所以也没人有积极性。2006年村委将这片山场公开发包,实行联营造林,在取得长防林项目支持的基础上,不足部分由承包经营人出资造林营林。如今,新栽植的杉树苗高的已长到5-6米高,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
成绩 城市绿了、城市美了
江西的城市绿了、城市美了,可以自豪地说这里面有长防林工程建设的一份贡献。10年,长防林工程默默打造着满山苍翠。绿色只是开始,随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逐步彰显。
2001年-2010年,江西省各工程区新增有林地面积2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4个百分点。通过在工程建设中新造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补阔及封山育林,工程区内针叶纯林面积不断减少,阔叶纯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不断增加,其中混交林比例由2000年的22.1%增加到目前的31.9%,林分结构得到优化,林分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生态防护功能显著提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杜甫描绘的这一美景,如今也在江西省永丰县变成了现实。每天清晨,成千上万只洁白如玉的白鹭,从茂密的树林中成群结队飞向水库、河溪、田野觅食。兴国县多年不见的野猪、麂子、野鸡、山兔等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长防林的实施建设明显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按照每增加一亩有林地面积增加10只-15只动物计算,长防林工程区大约增加动物7000多万只,极大的丰富了工程区的生物多样性。
随着长防林的建设实施,水土流失初步得到了有效遏止。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52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335万公顷,土壤侵蚀总量由2000年的17668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4596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3072.1万吨,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了1428.3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减轻了灾害的危害程度,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据调查,瑞金市的主要河流绵江河每立方米洪水的含沙量已由2000年的0.324公斤下降到目前的0.273公斤。于都县2003年与1984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06.8万亩。
长防林工程的实施为工程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门前打工”的良好机会,工程区群众通过参加造林、护林,增加了现金收入。2010年,工程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5075元,是2000年的2.4倍。同时,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为当地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工程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推荐阅读:
上海首个慈善环保项目面世 沪郊金山建慈善防护林
内蒙古将为三北防护林增绿1750万亩
云南省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评估报告通过专家论证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