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电资讯 » 正文

欧盟指令实施家电“绿化”在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1-20 12:55:00    来源:媒体    浏览次数:584    评论:0
导读

    今年,被我国家电业称为“欧盟双绿指令”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将全面执行。“双绿指令”将家电产品的绿色、环保门槛再度加高,对我国家电企业

    今年,被我国家电业称为“欧盟双绿指令”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将全面执行。“双绿指令”将家电产品的绿色、环保门槛再度加高,对我国家电企业的生产、出口产生一定的压力。 

    在欧盟双绿指令的影响下,被称为“中国RoHS指令”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将于近期颁布,明年起生效。

    “双绿指令”抬高出口门槛

    2003年2月,欧盟颁布了《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WEEE指令规定,自2005年8月13日起,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气电子设备的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在法律意义上按其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比例,承担支付自己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气和电子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六价铬、聚溴联苯和聚溴二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

    分析人士指出,“双绿指令”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大型家用电器、小型家用电器、IT和通信设备、消费产品等10大类、近20万种产品,几乎涉及所有的电子信息产品,并且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电子电气产品。中国家电协会的最新统计表明,中国出口欧盟的家电产品占家电出口量的比例超过三成。

    业内人士估算,根据欧盟双绿指令的要求,电器回收总成本和对家电厂商原材料限制这两项加起来大约会使我国家电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10%左右,而一些达不到指令要求的生产企业和低技术产品将被排斥出欧盟市场。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双绿指令并非想简单地限制我国家电产品出口,而是想利用新规定来输出自身制造技术获利。双绿指令将导致家电产品原材料生产技术提高,而这些技术及相关产业在欧盟各国都是需要转移的。于是依靠产品制造技术的输出,这些国家有望再次谋得巨大利益。

    家电企业积极靠拢“绿色”

    有业内人士对WEEE指令影响的评价是“水涨船高”,并主要反映在经销商环节。这是由于中国家电产品在欧盟大多是通过当地经销商销售,在采购产品时,回收费用已含在价格中,不需要中国企业额外承担,尤其是为国外品牌OEM的中国家电企业,回收责任和费用主要由品牌企业和当地经销商负责,中国企业受影响较小。但如果是中国企业在欧盟当地销售自有品牌,中国企业就将承担更多的责任。

    ROHS指令曾令业内一度出现恐慌,而有分析人士认为问题并不严重。这是由于对大部分家电来说,要将含铅焊料替换成无铅焊料,会造成成本上升,但不会影响洗衣机、电风扇这类家电产品的质量,只有较为精密的医疗器械、CPU等集成电路,可能会因为无铅焊料熔点较高,对电子元件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欧盟的“双绿指令”,我国的一些家电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据悉,海尔集团投入近400万元在青岛总厂改造了3条液晶电视机生产线,推行“零铅工程”;海信集团也完成了生产线的无铅焊改造等工艺流程,进行相关替代品的选择或研制等;TCL目前建立了三条符合欧盟要求的无铅生产流水线,实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无铅焊接”;中兴通讯为应对欧盟指令,已经在去年底生产出国产第一款无铅手机,并开始销往英国。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对电子产品往往检测的是元器件,而不是整机。因此,企业改造自身生产技术的同时,还要力争实现产品的上游配件无铅化。创维、松下等公司实施“绿色采购计划”,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的电容电阻进行“无铅化”改造,从源头上杜绝6种有害物质的出现。

    “中国ROHS指令”将出台

    分析人士认为,在欧盟双绿指令的影响下,我国国内出台类似的环保指令指日可待,这将促使众多家电企业生产“绿色”产品。

    来自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消息表明,被称为“中国ROHS指令”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有望于近期颁布,明年起生效。

    据悉,这项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七部委联合签署的《管理办法》从2001年起着手准备,经多次审议修订,将于本月发布。《管理办法》规定,所有含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国家限制物质的电子信息产品,进入市场前将被要求要在包装、说明书或标识上详细标注原材料与零部件构成,以后还将受到“目录管理法”的约束,被列入“目录”的产品通过3C认证后方可进入市场。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49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