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热点 » 正文

北京天文馆拍到天宫一号过境视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30 10:37:29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209    评论:0
导读

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征集实验项目据新华社甘肃酒泉9月29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2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

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征集实验项目

据新华社甘肃酒泉9月29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2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将向全国征集载人空间站应用项目建议,各方人士都有机会参与未来中国载人空间站实验。

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在太空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有人空间站。张善从说,在空间站上开展大量科学实验,是建设空间站的终极目标。

“未来在空间站上进行的科学实验,将比现在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加。无论是实验数量,还是实验可用的资源,都将有大幅度提升。”

张善从表示,目前已对空间站建成后将要开展的科学实验进行了规划,主要有空间地球科学与应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物理与空间环境、空间天文和空间应用新技术等八个领域的应用任务。

据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期将发布《载人空间站工程应用任务指南》,向全国征集项目建议。“各科研单位、企业、高校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将有机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实验中来。”

据张善从介绍,目前天宫一号上安排的科学实验项目是全生命周期的,贯穿天宫一号运行的两年寿命。对于是否会在与之对接的飞船上搭载新的科学实验项目,目前存在这种可能,但要根据交会对接任务目标实现的情况来规划。“首先要实现有人状态下的交会对接,这个问题解决后,再考虑是否补充一些科学实验项目。”张善从说。

昨晚9时16分,长征2号F-T1火箭腾空而起,天宫一号带着中国人进驻太空的梦想奔向既定轨道。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这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千百年来的天宫梦想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人也将在太空搭建一个“小窝”。

点火、入轨、展翼,每一个瞬间凝结了无穷的期盼和艰辛的汗水。从第一次太空飞行到第一次舱外行走,从来了又去到常驻苍穹,中国人百折不挠地向着太空进军。

期待一个月后神舟与天宫的对接,期待神舟十号搭载的居民进驻太空,更期待有一天太空将如今日的蓝天一般任人遨游……

望天宫“太空常驻户口”成就千年梦想

无限苍穹,孕育了华夏大地多少动人故事和对天宫的无限遐想。

梦回远古,嫦娥奔赴广寒宫,留下了地球上年年岁岁的中秋思念;

梦回明朝,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使神秘的天宫更加深入人心;

梦回辛亥,孙中山确立“航空救国”思想,兴办航空教育、培育航空人才。

……

古之飞天梦,今之航天梦。而今,梦非梦。

千百年的梦想向“酒泉”凝聚,向“火箭”凝聚,向“天宫”凝聚。年过半百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真正见证了中国人长达50多年的“追梦史”。这里留下了万千航天战士为之奋斗的身影,也记录了十三亿国人为之期盼、注目、兴奋、鼓舞的无数次瞬间。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造访太空的笑容已定格在新中国光辉历史的画册上;天宫一号进驻太空,说明了中国人已拥有“太空常住户口”。

“以前看到一颗颗卫星和航天器的发射,我们会有一份自豪,一份美好的感情,但今后我们再看到这样画面,会有血肉相连的一种依恋!”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参观酒泉发射中心后的感慨,或能代表此时国人的心声。

架天梯艰辛通天之路遇百折而不挠

2008年9月27日,“神七”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向全世界昭示——中国人的通天之梯正向太空延伸。

在走向太空的道路上,中国人从不缺少斗志。

在艰难险阻面前,航天战场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13位将军和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员,如今长眠在酒泉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这是航天人的“天魂”所在。

在架设天梯的征程中,中国人从不缺少韧性。

近如今年8月18日,“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天宫一号因此推迟发射。经过补救和加强,消除了火箭隐患,也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打下坚实基础。远如1992年3月,“长2捆”火箭发射澳星失败;1992年9月21日,“921工程”仍在阴影下立项。一路上,中国人对“航天梦”、“强国梦”的追寻从不间断。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中国人从不缺少耐性。

苏联早在1971年就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随后,又有“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及国际空间站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并未因此自乱阵脚。从“863计划”到“921工程”,从“神一”到“神七”,一步一个脚印,20多年如一日的追逐航天领域尖端科技。

翻雪山、过草地,是航天人“长征”上太空的真实写照,浓缩了亿万中华儿女对太空的坚忍与底气。

盼遨游“造城”“入住”扩建天宫

“神五”解决了单人单天上天返回;“神六”突破了多人多天上天返回;“神七”实现了太空出舱行走。而“神八”和天宫一号要在太空中交会对接,从而形成我国空间站的雏形。“神八”、“神九”将执行无人飞行任务,如果顺利,“神十”上将搭载航天员。

如果说“神七”是办理了太空“入户手续”,那么天宫一号就是“入住”的开始。接下来的太空“造城”,还要等待2015年前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以及未来真正的载人空间站的陆续搭建。中国的空间站将从8吨发展到60吨,从一定规模发展到较大规模,从短期有人照料发展到长期有人照料。

按照中国的太空计划,2020年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而根据美俄航天部门的计划,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结束使命,坠入大海。届时,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太空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辛钧庆

“天宫”改变我们的生活

看似遥远的航天事业,其实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一些航天技术已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尿不湿”、压缩饼干、浓缩果汁等,都是为解决航天员的生活问题而开发的。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从“神舟五号”首次实现载人太空飞行,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成功出仓太空漫步,如今中国航天飞船已经进行了200多项技术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那么,此次天宫一号的发射,会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和改变?

“和以往神舟飞船发射一样,天宫一号上也将搭载用于科研目的的农作物种子。”

科技实验老广已能吃到“太空水稻”

“航天育种和常规育种有相似之处,都要经过田间选育的相关步骤过程,要选择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带上太空。”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种子从太空返回后,还要在地面上进行7-8代以上的种植,才可以获得优良变异品系。”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是广东最早开展作物航天育种的研究单位,该中心率先利用空间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目前在广东及华南稻区已累计推广种植500多万亩。

“尽管也有不少声音质疑航天育种。但优异的航天变异种子具有性状稳定、抗逆性强、更高产、耐盐等特点。”该负责人称,比如“航椒1号”辣椒维生素C含量高达234mg/100g,比一般辣椒提高了近1倍;“太空5号”小麦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也超过传统品种1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经过太空搭载的农作物共计9大类,近400个品系。不过,离大规模推广和实现产业化尚有一定距离。

太空产业航天经济链涵盖全领域

航天与科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传统产业间也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许多航天成果,如今已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长期跟踪研究航天经济的教授认为,从航天的基础原材料到成品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可能转入民用。“当年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历时11年。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数千亿美元的市场。美国在载人航天上,每1美元投资就意味着9美元的回报。”

自开展航天计划以来,我国每年航天产业整体投入平均在上百亿元,目前通过“神舟”带来的产业价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摆在“天宫”以及“神八”面前的整个产业价值,目前虽然无法详细估算,但绝对是相当可观。

据研究者介绍,航天经济的产业链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领域,从能源、钢铁、新材料、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到航天服装、航天食品加工、农产品等行业,都带有航天经济的身影。

前方特派记者 李秀婷 赵 杨 王小飞

后方联动记者 辛均庆 闫昆仑 胡念飞

百姓围观

老广抓商机期待尝试“太空旅游”

南方日报讯 (见习记者/闫昆仑)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去往酒泉的火车票就已经一票难求了。为抓住商机,各大旅行社一早推出“看发射,游酒泉”的短期旅游项目,一推出后便全部爆满。许多“驴友”也纷纷发起自助游,驱车来到酒泉,亲历火箭升空的历史时刻。

这种商机不仅被旅游业发现,其他企业也纷纷各显神通。无论是在航天城还是全国其他地方,天宫一号的模型已经摆上柜台,与其相关的ZC-2F火箭模型也紧密相伴。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模型刚一到货就被抢购一空。

在广州大学城北亭村打印店工作的刘先生表示自己是个航天迷,“天宫一号升空振奋人心!”他希望以后广州能提供更多机会让普通市民、还有外来工参与一些科技展览活动,“这样外来工才能更好融入城市,也能够与咱们国家航天技术、城市发展一样快速成长!”

市民于先生则希望能够借助太空育种培育出高产量无公害的绿色蔬菜,“这样吃起来才放心!”

在街头采访过程中,更多市民关心什么时候普通人也能实现太空行走,甚至希望能够尝试“太空旅游”。

广东助威团围观天宫现场发射

南方日报讯 (特派记者/李秀婷)轰隆一声,夜空中出现耀眼的光芒,随着“天宫一号”的点火发射,火箭焰火照亮了整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彩旗舞动,爆出阵阵欢呼,百余名广东助威团共同庆祝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据了解,广东助威团是全国各地观礼团中规模较为庞大,也是在最具创意的团队,他们通过微博与网友分享此次科技之旅,得到广泛关注。

@王小琦neversaynever:天宫一号很给力。广东助威团是最后离开现场的,他们一起共饮,庆祝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共唱飞得更高。现在我们准备离开,回嘉峪关酒店了。为中国自豪!

@徐锐锋:发射了!前五秒火箭助推器照亮了半边天,卫星冉冉升起,天空暗了下来,最终成为天上一颗耀眼的星星!经过一百多秒,宣布发射成功!

@佛山电视台小强:采访在发射基地的小朋友,问其中一个小朋友有什么心愿,他说祝天宫一号幸福,大家忍不住笑了。

北京天文馆拍到天宫过境视频

南方日报讯 (驻京记者/杨春)昨晚,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发微博称,北京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可能看到天宫一号。该馆工作人员已在河北怀来小南辛堡肉眼观测到天宫一号过境,并拍下照片。北京天文馆位于该处的火流星监测网的设备也拍到天宫一号过境的漂亮的珍贵视频。

据朱进介绍,公众可以对“天宫一号”的发射和飞行进行肉眼观测。如果想在发射段即观测到,需要到酒泉东面附近的某些地方才有机会。“天宫一号”有它自身的轨迹,在轨迹下方可以观测,基本在内蒙、陕西、山西等地部分局域可能看到,但相对来说发射段观测不太容易。“天宫一号”上天以后,理论上公众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和机会观测到。

有网友表示,在北京怀柔撞到口长城拍到“天宫”过境照片。“天宫”从头顶掠过,跟彗星一样,只是角度不同,彗星朝下,天宫则朝上。

朱进表示,天宫一号要在天上飞行两年,看上去应和星星差不多,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有机会看到它。

■助攻两代人昼夜守光缆

看着天宫一号成功升天,徐永生和他的乡亲们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徐永生是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航天镇东岔村村支书。几十年来,每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重大发射任务,他们村都会派人守护国防光缆。

老徐说,自从他记事起,父亲就经常骑着骆驼在家与基地之间的戈壁滩上忙活着,有时一连几天不回家。“那时候这工作很保密,我也不知道父亲在干啥。后来才知道他干的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老徐说。

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老徐一次不落地担当起守护国防光缆的重任。

据金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国政介绍,每次重大发射任务前,金塔县都会发动沿线的干部群众守护光缆,每3公里由1名警察值班、每公里1名群众守候,确保万无一失。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3841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