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取得多重成效
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截至今年11月,国家共投入15.43亿元用于草原保护和建设,完成草原治理2032.8万亩,禁牧6430万亩。工程区内植被恢复明显,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趋势。
2000年,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该工程在内蒙古涉及4个盟市36个旗县,以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为主。土地面积5.48亿亩,草原面积4.37亿亩。项目实施6年来,通过围栏封育、飞播牧草、人工草地、青贮窖等建设,以及禁牧舍饲饲料粮的补充,扩大了饲草生产规模,为项目区禁牧舍饲提供了一定饲草料的支持,提高了项目区农牧民饲养管理水平和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在风沙源项目的带动下,锡林郭勒盟近两年全盟牲畜良改的比重较2002年提高了28.6个百分点,接冬羔和早春羔的比例达到89.2%。林西县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35万亩,其中20万亩苜蓿年产优质饲草达5~7万吨,10万亩锦鸡儿年产种子20~30万公斤,每年销售苜蓿草粉或草颗粒0.5~1.0万吨。
近几年风沙源治理区草原植被状况整体趋于好转。2007年与2001年相比,草原牧草长势变好的占风沙源治理区草原面积57.8%。项目实施后草群结构趋于改善,多年生草的比例逐渐回升。2001年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由于干旱和蝗灾,以猪毛菜和灰藜等一年生牧草为主的草场占60%左右,近两年来优良牧草比例上升,一年生植物降低到10%以下;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部分地区随着项目区建设,一年生杂草逐渐减少为30%以下,一些优良的多年生牧草在增加,逐渐成为优势。
流动沙丘面积呈减少趋势,沙地景观破碎程度有所降低。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该地明沙面积2001年为534.62万亩,2007年减少为433.04万亩。风沙源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明沙区的扩张,对区域生态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遥感监测表明:部分草原退化势头仍在持续,仍有42.2%的草原面积长势持平或变差,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需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