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藁城试验区的小麦进行测产,预计今年亩产量最高将达到634.7公斤,这是河北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来在较大面积上连续三年实现小麦亩产600公斤以上超高产。
从2004年开始,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等共同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承担了“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课题组针对河北省水资源匮乏、热量资源紧张、夏秋粮生产不均衡等限制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问题,确定“节水与高产并重”“夏秋粮均衡生产”等为指导思想,通过单项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相结合,充分挖掘冬小麦、夏玉米的生产潜力。从2004年到2006年,课题组建立了涉及全省8个市的68个县(市、区)的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整个项目区共计增产粮食281.4万吨,增加经济效益47.9亿元,节水25亿立方米。
据课题负责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雁鸣介绍说,课题组根据当地生产条件设计实施方案,不是为高产而高产,而是在大田现有实际生产条件下开展高产攻关研究。比如在藁城建立的50亩核心试验田,本身就是当地十几个农户的耕地。这样使得产量指标更容易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实现,具有大面积推广的价值。按照这个要求,课题组在具有代表性的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黑龙港地区、冀东平原区三个生态类型区开展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在山前平原区将高产、优质、节水技术成果进行优化和系统集成,形成并推广节水型小麦玉米高产优质一体化技术模式。针对黑龙港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特点,立足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突出各种节水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冀东平原区,则推广“穗重型小麦与早熟玉米品种互补结合技术”“零农耗和短农耗两季接茬技术”等具有“以长补短”特色的技术体系。这三套技术体系通过示范与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课题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项目组多部门、多学科融合的人才机制。河北省成立了一支由20多家单位300多位专家教授及众多的基层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队伍。这些科技人员打破了单位界限,按照各自专长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研究和技术推广群体,形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同时,课题组建立技术人员与项目区双向选择机制,充分调动参加课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也促使各项目区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
此外,课题组在项目区成立了一批专家工作站,课题组科技人员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在开展各项研究的同时,把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传授给农民。课题组还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制作技术光盘、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向农民传播新技术,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在增产增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