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绝食抗议”在多大程度上能迫使印度政府作出让步目前还无法预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激烈的反击短时期内无法改变中国对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依赖。
近日,印度对铁矿石出口征收300卢比(约7美元)/吨的关税,这给中国的进口增加了5亿多美元的成本。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商中钢集团率先停止了对印度的进口。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件,在以往和国际铁矿石生产国博弈之际,中国似乎还很少有如此激烈的反应。
印度之于中国的地位颇为微妙,印度在短短几年已经超越巴西成为中国第二大铁矿石供应国(第一位是澳大利亚)。中国的钢企在近年与澳洲的必和必拓和力拓两大供应商谈判之际,印度多少充当了一个谈判的筹码。在必和必拓和力拓铁矿石价格逐年上涨之际,中国对价格相对便宜的印度铁矿石的进口逐年加大,以平抑高昂的原料成本。
一旦第二大进口国也开始伺机对中国进行盘剥,意味着未来中国面对国际各大铁矿石供货商的议价能力更加弱势。中国的反弹也更激烈。
但中国激烈的反击无法改变“中国需求”强劲这一供求格局。中国至今仍然是国际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关系一日没有改观,中国钢企的被动局面就无法有效改善。
因此解决中国铁矿石原料安全的根本问题,还在于如何通过国内钢铁业的重组来改变铁矿石的供求格局。
目前国内钢铁业产能过剩以及企业过剩的现实长期存在,政府对钢铁业的一个主导思路也是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但钢铁业总量扩张始终在继续。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在建项目的计划投资约6000亿元人民币,与同期标准比较投资规模明显偏大。因为这种刚性需求支撑着市场,“中国需求”在产业重组的推进中短期难见改观。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以宝钢为首的钢铁业“第一梯队”基本都有兼并意向或正在进行兼并,与此同时,地区钢铁企业也在为进行兼并整合做大规模,但地区企业的做大恰恰是出于提高抗兼并能力或提高日后被收购时的议价能力。
这种兼并与反兼并的根子在于,现行的企业汇总缴纳所得税的税制导致每个省市、每个地方都是利益主体,当然希望本地域的钢铁工业发展,而对于跨地区的兼并非常抵触。区域利益已经成为并购重组的重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