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资讯 » 正文

北京都市农业——五个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2-26 09:03:00    来源:媒体    浏览次数:148    评论:0
导读

    北京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区”,与此相对应的是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2006年,农业在北京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而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分别达到了28.7%和70%。     北京市农村工作

    北京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区”,与此相对应的是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2006年,农业在北京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而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分别达到了28.7%和70%。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市农业局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北京农业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并提出“公益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引导第一产业发展”,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服务的全新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新思路。
 
    保障城乡统筹发展
 
    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185个乡镇,3953个行政村,142.2万农户,381.8万农村人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在《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市长汇报会上说,北京的农业已不仅仅是为300多万农村人口服务的农业,也不是为60万农业从业人口服务的农业,而是为整个1500多万市民服务的农业。农业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生产多少产品,而在于它的公益性。
 
    课题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凤荣教授说,课题的研究目标是,科学定位北京农业的功能,确定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提出“十一五”期间北京农业产业在数量、结构、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方案及相关实施保障措施;推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服务。
  
    建成五个农业发展圈
 
    《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关于农业产业布局的研究成果已体现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中,并首次提出将北京周边河北省及天津市的部分地区也纳入到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
 
    张凤荣教授说,北京农业产业布局要与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县的功能定位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特别是要与郊区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相匹配。
 
    他说,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应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五环路甚至是六环路以内的农田应该以发展景观农业为主,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从这里退出,鼓励农民种植冬小麦和饲草。冬小麦可以固土,还可以使冬季道路两侧的景观更美。农民大面积种植饲草,可以放养奶牛,其环保和景观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规划》,北京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圈。
 
    城市发展圈:由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组成。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近郊农业发展圈: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
 
    平原农业发展圈:由远郊平原地区及浅山区组成。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
 
    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组成。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发展以惟一性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
 
    北京周边津、冀部分地区纳入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本着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的原则,加强合作,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屏障建设。
 
    突出生态保障功能
 
    张凤荣教授说,近年来,北京水资源开发过度,年均超采1亿立方米,寅吃卯粮,水资源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对水资源严格保护。土地沙化,颗粒飘浮物是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
 
    他说,我们建议市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对那些为防止扬尘或节约水资源做出贡献的粮经作物种植者进行生态补偿、资源补偿和收益差额补贴。
 
    《规划》也提出,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具备生态保障能力,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调整种植业结构,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提高养殖业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方式。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1844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