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机械资讯 » 正文

海工装备将快速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3 11:04:47    浏览次数:107    评论:0
导读

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的档次不断提升。在中国南海,“海洋石油981”的投入使用打破了国外在深水钻探领域的垄断局面;在挪威北海,中集来福士交付的深水半潜钻井平台4次获得“最佳月度平台”。目前,我国海工产品接单量已经占据全球市场超过30%的份额。两年前,“蛟龙号”载人深水器顺利完成7000米级海试,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截至目前,“蛟龙号”已完成75次下潜。在专家眼中,“蛟龙号”无疑已成为海洋装备的形象代言人。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22日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价,以2010年为基期,基期指数设定为100。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和管理保障六个方面,共35个指标。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3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科技创新子指数为113.0,比2012年增长4.4,2010-2013年年均增速为4.2%。

科技高度决定探海深度

今年5月份,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我国将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引领带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年-2015年)》曾提出,到2015年,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取得一批海洋产业核心技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海洋科技创新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的引领作用越发明显:海水养殖由近海向远海快速拓展;海洋生物制品向高值化、高端化发展,拓展了海洋生物材料等新的产业链,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工艺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20.7%。一批海洋装备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加快了海洋装备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较快发展;海洋能和海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

目前,我国已拥有用于7000米深海资源探索的“蛟龙号”、3000米水深作业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等一系列“深海重器”,经略海洋的深度正在不断扩展。中科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发布的《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当前新一轮的海洋竞争已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海洋竞争,海洋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海洋竞争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科技的高度决定了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探海的深度。

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政府就认识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向大海要水的重要意义,开始组织科技队伍探索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攻关,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全面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具备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和工程成套能力,正在福建古雷建设日产10万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八五”之前,主要针对反渗膜及膜组器、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研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自主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相继建成百吨级、千吨级示范工程,我国第一座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于1997年在浙江嵊泗建成,随后又相继在山东长岛、大连长海等地完成了多个日产1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成日产60吨低温双效压汽蒸馏工业试验装置。“十五”期间,完成山东荣成日产5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攻克千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2004年,在山东黄岛电厂建成了我国首个日产3000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十一五”期间,主要开展了万吨级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先后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浙江六横单套日产1万吨反渗透和河北黄骅日产1.25万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并自主设计制造了4台日产3000吨和2台日产4500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出口印度尼西亚,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外,我国还本着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链条的理念,着眼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开展了海水循环冷却、大生活用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技术研究,建成了多个自主示范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装备保障是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的档次不断提升。在中国南海,“海洋石油981”的投入使用打破了国外在深水钻探领域的垄断局面;在挪威北海,中集来福士交付的深水半潜钻井平台4次获得“最佳月度平台”。目前,我国海工产品接单量已经占据全球市场超过30%的份额。两年前,“蛟龙号”载人深水器顺利完成7000米级海试,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截至目前,“蛟龙号”已完成75次下潜。在专家眼中,“蛟龙号”无疑已成为海洋装备的形象代言人。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表示,海洋是相对完整的巨型复合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对海洋的系统认知,海洋装备是基础。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浅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部分海洋工程船舶已形成品牌,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一定突破,部分装备已具备世界水平。专家预测,随着近两年一些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期的结束,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利润率,加上全球需求复苏,中国海工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中国海洋发展指数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及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三方联合研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指数编发的报告还显示,近年来中国海洋机构和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海洋科技人员为32349人,比2010年增长9.0%;海洋科研经费投入逐年提升;2013年海洋科技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的数量比2010年显著增加,2013年海洋专利授权数达3430项。所有这些,都大大有效促进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海工装备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14270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