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想法很多行动单一”的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从26岁走出赣北小山村至今,30余年,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与建筑相关的事情上”。
别人眼里的他,对于梦想,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结果显而易见,他做到了常人眼里的成功:砸掉“金饭碗”,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装饰公司;带领10万家乡人做室内装修,让武宁成了中国“装饰之乡”。
在企业如日中天时,他抽身退出,因为依然做着自己最初的乡村建筑设计师的梦想。蛰居家乡10年兴办教育,希望能打造一所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西点军校”;他心怀“艺术富民”的梦想,希望让家乡人都能捧上艺术产业的“金饭碗”。
【 曾 经 】
他让装饰业成第“361行”
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见到天南海北飞的余静赣。
初见余静赣,显然难以把他与江西富豪榜上的企业家画上等号。红色衬衫、黑色球鞋和一头过耳的花白头发,不像一位企业家,更像一位诗人或艺术家。
但毫无疑问,他确实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20余年前,他带领家乡“子弟兵”,在广东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装饰公司,自此,家庭装修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1982年,26岁的余静赣参加高考,在这之前,他在地处修河畔的老家花园村,已任多年的生产队长。高考的志愿表上,他都填上了建筑专业,最终如愿考取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这是他从小的愿望。
在余静赣的童年记忆里,一家九口挤在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昏暗老屋里,夏天像闷罐、冬天又湿冷。他希望学习建筑专业,能够改变农民恶劣的居住环境,然后带着乡亲们到全国去盖房子,让贫困的家乡能富裕起来。
大学毕业后,余静赣分配到了原建设部机关工作。在北京工作4年后,余静赣主动申请调到了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当时,打工浪潮风起云涌,大批江西老乡也来到了广东。在广州工作第一年,他就接待700多名老乡,早晨起来骑单车给老乡去找工作,晚上就把他们接到家里住,甚至有时连家里的厨房都睡着老乡。
1991年的一天,他去看望老乡。他们恶劣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让他眼睛发酸。一个老乡开玩笑道,“余工啊,你自己开个公司吧,大家给你打工不就行了。”这句话成了余静赣“下海”的动力。
当年,广州郊区的一个面积仅10余平方米的店铺,挂出了一块“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的牌子,承接建筑设计项目,这就是余静赣事业的起点。他一边上班,一边兼管生意。然而公司经营一年多,他不仅没有帮到老乡,还欠乡亲们的钱。受到刺激的余静赣,决定从单位辞职,义无反顾地跳入商海。
他转变经营目标,抛弃了高端的建筑设计,开始承接家庭装饰业务,因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用工量大,比较适合让乡亲们干。”余静赣在广州天河体育馆租了一个70平方米的店面,开始了家庭装饰专业化经营。
当时,三百六十行,没有“家庭装饰”这一行。而余静赣则坚定地认为,“改善居住环境是人的本性,这一行肯定有前景,只是现在大家还不了解。”他在报纸做广告、开家居设计展,让市民逐渐接受家装消费新理念。
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余静赣开创的家庭装饰行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拓荒者,他带领“子弟兵”创办的企业也成为国内家装业龙头,相继发展了星艺、华浔、名匠、三星四大国内知名家装品牌。
【 现 实 】
他使武宁成“中国装饰之乡”
在余静赣最初的职业规划里,从来就不包括“做老板”这一说,不夸张地说,他是被乡亲们的信任“绑架下海的”。最终,他却成了中国家居装饰业的开创者。
在他看来,这就是自己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他创业的初衷,不是为自己赚更多的钱,而是为了让家乡人能够富裕起来。“家装行业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只有做到不唯利是图,才能赢得好口碑。”这是他成功的法宝。
余静赣说,正因为家装的低门槛,所以必须让大家做股东,让他们离开这个平台就不能生存,这样大家才会珍惜这个平台,自然也就化解了很多管理上的难点和盲点。
创业之初,余静赣的公司员工基本都是老乡。他坚信,“只要员工过得好,公司一定开得好”,他出资让他们到学校学习、进修,鼓励和扶持老乡们自主创业。“创业可能会摔跤,那我给你摸索出一条路,缺少资金我出资入股,没有技术工人也可以借给你。”
冷绪文是艺邦集团的第一批员工,在他看来,余静赣的公司是一个培养老板的孵化器。从一名普通工人起步的他已成为福建泉州一家上规模装饰公司的老板。20年前,余静赣就对他们许诺,让大家5年内挂上BB机,10年内开上小汽车,在城里安家落户。“大家都笑了,认为是他在‘吹牛’,现在看来,他对大家的承诺都兑现了。”冷绪文说。
如今,武宁已成了“全国装饰之乡”。全县39万人口,其中,有近十万人从事室内装饰行业,在全国各地开有3000多家装饰公司。
横路乡距武宁县城30余公里,藏身在翠绿的深山中。村道两旁,随处可见洋楼。当地人说,在武宁,哪个乡的新房子最多、最漂亮,那在外面从事装饰行业人数肯定也最多。
毫无疑问,横路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因为,这里是余静赣的老家。早在三年前就有一组数据:横路乡近一半人口在外从事家庭装饰行业,装饰行业年纯收入2.68亿元。
在武宁人眼里,余静赣是武宁装饰行业的“精神导师”。
【 梦 想 】
办国际顶级艺术院校
作为中国装饰行业的“风云人物”,余静赣已淡出媒体10年。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为期三年的欧洲访学,回到了横路乡丰良村。
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线条刚劲有力的画作,这些都是他3年“走笔行世界”的成果。用钢笔速写记录下了百余所世界名校人文景观和建筑特点,他希望用这种方式,为中国的空间设计教育带来新的创意和思考。
2003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公司管理层,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把自己的大部分股份释出。
尽管家人、朋友、同事都难以理解,但是,余静赣心里清楚,他有更重要的使命——办教育。他蛰居家乡创办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10年,投入数亿元资金,除了外出访学、讲课,大部分精力都投在这里。从企业家到“总督学”,余静赣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角色转换。
“30年内让家乡像新加坡一样富有。”9年前,余静赣把自己对家乡的承诺印在了名片上。让家乡人的脑袋“富裕”起来,是实现这个承诺最重要的环节。
这所余静赣眼里未来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的“西点军校”,没有大学里常见的大楼,却并不缺少大师,刚送走一位艺术先锋,就会又迎来一名文化名人。
余静赣使出浑身解数,请来了余秋雨、赵鑫珊、吴天篪等国内外著名学者、设计大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他把学校变成了一个大“车间”,让家乡子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制作木雕、陶艺或蜡染。
在余静赣的脑子里,有一条清晰的“艺术富民”路径:吸引艺术界大师入驻武宁,为培养艺术人才奠定基础;学有所成的学生带动当地人开艺术品作坊乃至企业;家乡人可以像开家装公司一样,把艺术品店开到全国……在他的眼里,艺术品消费是国人的下一个消费热点;在他的规划中,未来的武宁是一个“艺术都会”,家家户户都能捧上艺术的“金饭碗”,搭乘上中国艺术消费的快车。
余静赣已经在一步一步地向目标迈进。他在积极筹备建“72庄园”,希望能够吸引72位文学和艺术界大师在武宁建自己的庄园,目前已邀请崔健、张元、俞心樵、莫言等知名艺术大师“落户”。像当初鼓励员工创业一样,他如今扶持学生创业。第一步,他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开设艺术品店,学校收购学生们的艺术作品后推向市场。
在学校短暂停留,甚至还没来得及调整时差,他匆匆赶往北京,拜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邀请这位国内著名景观规划大师,为他设计出一所融艺术建筑和自然风景为一体的国际顶级艺术院校。“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300年,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雏形。”
无论之前办企业、现在办学校,余静赣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底线”,“所做的事情都与建筑相关。”他希望,学生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能与他一道实现他的“终极理想”——为8亿农民设计房子,改变中国乡村建筑现状。他认为,建筑设计并非是城市独享的福利,农村也需要有眼光有才华的设计师来规划。如今,农村传统地域特点明显的建筑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生活空间。在他看来,让农民能真正“居善地,乐其居”,是一位建筑设计师的责任。
窗外的施工机械带来了如同春雷般轰鸣声,学校的扩建工程正在进行。对于余静赣而言,这无疑是最美妙的音乐,一切正沿着他梦想的轨迹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