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胶东半岛的山东省文登市是我国最大的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基地,有“中国裘皮产业基地”的美誉。目前,文登特种毛皮动物存栏1200多万只,年产毛皮1000多万张,占国内裘皮原料市场的30%以上;近年来,文登从毛皮动物养殖发展到加工、流通及销售等,“一张皮”正在进军百亿产业。近日,记者来到文登,一探究竟。
文登市委书记张竞介绍说,当前,农业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仅靠单纯的种养,只是一个“原料产地”,难以成为“产业高地”。基于此,近年来,文登强力推进特种动物全产业链建设,实施了园区建设、协会引领和“接二连三”三大工程,形成了一条集养殖、取皮硝染、皮张交易、服饰加工、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壮大了产业,富裕了农民。
园区建设:“四统一”破解“三大难”
在侯家镇北廒村,记者见到了老貂农许进峰。他从2000年起开始养貂,今年养了1000只种貂,是村里第一大户。“养了这么多年,基本能摸着脉了。这几年,一般一个种貂产四五个崽儿,一年卖四五千张皮。”许进峰说。
说起以前养貂的日子,许进峰介绍有“三大难”:去味难、防疫难和销售难。“以前的养殖村,最先想到的是令人掩鼻的气味和满地横流的污水,最怕的是一场疫病赔得血本无归,最不甘心的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钱都让收皮的贩子挣走了。”
文登市畜牧局局长王树强介绍:“特种动物养殖一次性投入大、对环境要求高。对分散养殖来说,去味难、防疫难和销售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文登经过深入调研,于2009年起推进了养殖园区建设,实施统一饲养、统一保洁、统一防疫和统一销售。
文登对水貂养殖村进行统一规划,调整出规模化养殖用地,建设养殖园区,让养殖户迁入。指导园区成立养殖合作社,建立动物卫生室,为养殖户提供“四统一”服务。目前,文登已建设集中养殖园区30多个,园区养殖规模占总养殖规模的64%。
同时,为处理养殖污水和粪便,文登依托果业协会和养殖协会,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于2009年投资800多万元建设了有机肥厂,利用养殖污水和粪便生产优质有机肥,实现了“变粪为宝”。
协会引领:“就为了多下几个崽儿”
“刚开始养貂时,收入也不行。”许进峰说,“第一年我投进去30多万元建貂舍,进了200多头种貂。可因技术不到位,平均产崽量还不到3个,没挣着钱。”
“2008年前,文登个体养殖散弱,导致疫病防控不佳,貂皮价格也上不去。实施养殖园区建设后,貂皮价格稳步上涨,疫病发生率明显降低。现在,养貂能不能挣钱,关键就看技术到不到位,一个种貂能下几个崽儿。”王树强说。
对此,文登为推广特种毛皮动物养殖技术,依托市畜牧兽医局,成立了特种动物养殖协会,在各乡镇设立了分会,在90个主要养殖村设立了动物卫生室,组建了一支960多人的技术队伍。
“从品种引进、改良、免疫,到饲料配制和成品加工、销售等,每个环节都有协会指导,省心不说,还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崽率。”侯家镇朱家村养殖户周长朗说。周长朗饲养的种貂存栏4000多只,这两年平均每只产崽5只,毛皮销售均价270元,年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纯收入200多万元。
同时,文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联合设立了“特种动物养殖文登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1个貂能产到4个崽,一般就能挣钱。”周长朗说。据统计,文登自成立特种动物养殖协会以来,水貂平均产崽数已从3个增长到4.5个。
“接二连三”:用“全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
记者在文登天智皮毛制品公司展厅里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洽谈预定貂皮大衣。据介绍,天智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业从事皮毛硝染加工、裘皮服装制作,年加工毛皮能力达300万张。
据了解,新宰杀水貂取下的生皮不耐储存,只有经过硝染加工成熟皮后才能长时间保存。原先,文登由于缺少加工企业,生皮上市后只能立即销售,没有与毛皮收购贩子“抗价”的底气,大量利润外流。“而且,皮草产业链的下游利润最高,补齐加工和销售链条,是维护貂农利益,推动皮草产业上档升级的必然选择。”市畜牧局副局长于政会说。
对此,文登在去年初出台的《皮草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实施“接二连三”战略,在市区和宋村镇规划建设3处总占地近2000亩的皮草产业园。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引进加工企业26家,其中18家已投入生产,年加工毛皮能力达1500万张;文登计划3年内引进到100家,形成集群发展优势。
“随着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的逐步完善,文登皮草产业年产值已超过80亿元,正在稳步成长为百亿产业。”于政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