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防骗资讯 » 正文

未成年少女频陷"网聊"魔爪 一些少女"甘心被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1 16:20:43    浏览次数:149    评论:0
导读

  网络时代有句名言: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近年来,随着系列网络聊天工具的

  网络时代有句名言: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近年来,随着系列网络聊天工具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加入网聊之中,并成为网络魔爪下的受害者。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避免孩子受到不法侵害,已经成为家长们普遍头疼的问题。

  网聊之痛:伸向未成年少女的网络魔爪

  今年3月中旬,重庆12岁少女小李和小秦通过网聊认识了30岁的重庆男子舒某。舒某自称在广州做生意,提出自己公司正好在招“公关”,而实际上想带她们去广州卖淫。她们便瞒着父母跟着舒某来到重庆火车站,幸好车站民警及时识破,将这两名少女成功解救。

  与这两位相对幸运的少女相比,另外一些受骗的少女则受到了巨大的身心伤害。近日,山东省德州齐河一名16岁女孩小芳到公安局报案。民警在了解中得知,小芳平时喜欢使用手机上网、聊天,认识了男子张某。张某通过花言巧语,慢慢地取得了小芳的信任,并且相约在济南的一家宾馆见面。见面时该男子将小芳强奸并通过手机拍下了视频和照片,对小芳进行了敲诈。

  据重庆铁路公安处民警介绍,近年来因为网聊而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较多,每年重庆铁路公安处都会接到五六十位家长的求助。碰到这种求助后,重庆铁路公安处指挥中心会安排乘警,在各个车厢进行查找,每年都会有一些未成年人被劝返或解救。

  心灵之伤:谁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一些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攀升的背后,凸显出未成年人孤独难以排解和心理咨询教育资源难以与需求匹配的现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原因让孩子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一是孩子本身有厌学情绪,学习生活不满意,内心孤独找不到人倾诉,想逃避;二是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往往出走、被骗孩子的家庭不和谐,父母只关心成绩;三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生活、心理教育,学生除了关注学习外,人际交往缺乏。

  巨大的生活压力让父母们难以从工作中分身,无法准确把握孩子内心活动。据了解,国外的父母都有陪孩子上网的经历,教孩子如何辨别诈骗等信息,但我国在这方面非常欠缺,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父母甚至连网络都不会使用,很多孩子在网吧染上了很重的网瘾。

  只关注分数的教育体制所营造的竞争氛围让孩子少了儿时的伙伴,却多了竞争的对手,内心的孤独无法倾诉,只能通过虚拟网络来排解。“一旦心理出现问题,很难扭转。”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安白认为,当下心理咨询教育资源配备难以与需求匹配、心理老师缺乏上升机制是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体制缺陷。

  应对之道:心理教育是救助孩子的良药

  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屡屡在触网中受到伤害,其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当前最重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改变观念意识,让孩子在激烈竞争和健康成长的矛盾中突围。

  学校应提供更多让孩子交流的平台。王安白教授说,除了加强学生间的非学习交往、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还应该主动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现在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孩子们主动找到心理老师进行‘体检式’的心理检查。”

  此外,家庭也必须发挥出心灵港湾的作用。“最关键的不是不让他们与人交往,而是和什么人交往;最关键的不是不让他们上网,而是上什么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认为,对于孩子家长应该加强辅导和掌控,用客观道理说明危害性,“吓唬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专家们还建议,政府应当坚决打击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这些网站上传递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误导孩子,而家长和学校对此却束手无策,政府应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控,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一些少女甚至“甘心被骗”

  一些专家和办案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对未成年少女网聊受害案件分析,有三种特点值得警惕:

  一是低龄化倾向突出。“据我们分析,因网聊等原因离家出走的多是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2至15岁之间。”重庆铁路公安民警告诉记者。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说,随着网络的普及,尤其是上网手段的多样化,未成年少女受到网络诱惑的概率加大。“网络展示的花样繁多的世界,与单调的家庭学校生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网友的甜言蜜语、无私关怀,让她们产生了满足感和信任感,从而导致她们出走、受骗。”

  二是暴力侵害突出。“我们研究发现,目前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网聊受骗案件,都伴随着暴力犯罪行为。被骗少女往往被强奸、轮奸,甚至被杀害,在一些案件当中,犯罪分子的手段异常残忍。”王安白说,犯罪主体往往也多是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做事情往往不计后果,被抓获之后也没有忏悔的意识。

  三是出现“甘心被骗”现象。王安白说,一些未成年少女被骗后,反而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对行骗者产生好感,不但心甘情愿被骗,还会努力帮行骗者挣钱,甚至与之结成利益共同体,诱骗其他未成年少女。“一些行骗者主要是为了让她们赚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能会对她们比较‘友善’,容易让她们产生认知幻觉。部分少女于是便顺从地卖淫,甘心沦为赚钱工具。一些未成年少女被解救后,非但不指控行骗者,反而还为行骗者说情。”

  关爱是最好的网络“防火墙”

  当一些家长正为孩子深陷网络不能自拔而焦头烂额时,他们往往也正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触网”,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须知,关爱才是最好的“防火墙”。

  在网络时代,不让孩子上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些家长却在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这种尝试。他们不让孩子玩电脑、玩手机,试图将孩子屏蔽在网络之外。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隐蔽在大街小巷的网吧,当他们开始注意到这些网吧存在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已经成为里面的常客。

  其实,这些家长只是太过于在意外部的因素,反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网络上的陌生人走进孩子的内心时,他们对孩子们不乏甜言蜜语,也愿意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很自然地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孩子们上当受骗的背后,其实是对关爱的呼唤。生活中缺少了关爱,他们才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关爱。只有将生活中的关爱弥补了,他们才能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欲则刚”。当然,关爱并不是溺爱,绝不是一味宠溺、听之任之,而是教导有方、循循善诱;是用心灵与孩子对话,用坦承与孩子交流。

  当然,关爱决不仅仅是家长的事。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精心培育。只有为孩子们构建了立体全面的关爱网,孩子们的内心才会自发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火墙”。

 
关键词: 网聊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12358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