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了“22个工作日”和“4%的国际三地原油变化幅度”这两个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的必备条件。发改委表示,在2009年5月到2012年的3年多时间内,现行机制的表现基本令人满意,但是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也让新机制出台的呼声愈加强烈。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曾透露了新定价机制改革的具体方向:“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内,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那么,成品油定价机制为什么要改革?到底会如何改革,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
一、现行机制面临“涨多跌少”和“调整周期过长”两大难题
图一显示,从现行机制推出到2012年11月,国内成品油共上调13次,下调8次。即使在调价最为频繁的2012年,也只有4涨4跌,平均1个半月调整1次;而在2011年,平均4个月才调整1次,“涨多跌少”和“调整周期过长”的弊端体现的较为明显。
图一
因此,现行机制亟待改革。近期有媒体报道新机制的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审核,据称相关部门的思路是:10个工作日内,无论国际油价涨跌幅如何,届时都对其进行硬性调整,调整幅度则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
隆众石化网研究院研究员李彦认为,不论新机制最后将呈现何种模式,调价周期缩短和调价频率增强都是基本确定的变化趋势,且调价幅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
二、阿曼原油进入三地油种可能较大,但是纳入WTI的概率较低
现行机制中国家发改委参考的三地原油是布伦特、迪拜和辛塔的现货油价,虽然布伦特、迪拜相对贴近国内进口与国际参考基准,但辛塔原油与国内进口关联度较低,且市场认可度在逐渐下降。同时,就国情来说,中国的自产原油多为重质原油,而迪拜等均为轻质或中质原油,因此新机制将中重质的阿曼原油纳入参考的“三地”油种之中的可能性较大,且阿曼近年来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油进口国,上述都可以让新的“三地”油价更接近国情。
另一方面,由于三地参考国际原油现货为主,而WTI较布伦特的全球影响力大不如前、更多受美国的各种因素影响,隆众石化网研究院研究员李彦认为,新机制中包含纽约原油期货(WTI)的概率偏低,但可能会成为确定最终调价幅度时的参考。
三、现行“22+4”的体系会如何修改
首先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必然会被舍弃,改为10天的周期几乎板上钉钉,这也是改正现行机制调价周期过长的必要手段。而在周期缩短的形势下,4%的三地变化率界限也料将随之变化。因为根据隆众模型测算,若仅缩短调价周期,以“10+4”的模式计算,涨跌频率将明显失调,以2009年为例,从5月至12月将有6次上调,而无1次下调。
因此,修改变化率范围是肯定的。早前有消息称新机制将采用“10+2”的模型,而最新的消息是取消变化幅度,改为10个工作日必调,幅度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隆众称之为“10+X”。
我们先来看,如果采用“10+2”的模型会怎样。
首先,“10+2”不能彻底解决“涨多跌少”的难题。隆众研究院针对“10+2”(维持辛塔不变)和 “10+2”(辛塔替换为阿曼)两种模式进行了2009年5月至今的调价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一:“10+2”(维持辛塔不变)
|
||||
|
2009年5月到12月
|
2010全年
|
2011全年
|
2012年至今
|
上调次数
|
9次
|
15次
|
10次
|
7次
|
下调次数
|
4次
|
6次
|
4次
|
8次
|
|
||||
模型二:“10+2”(辛塔替换为阿曼)
|
||||
|
2009年5月到12月
|
2010全年
|
2011全年
|
2012年至今
|
上调次数
|
9次
|
15次
|
11次
|
8次
|
下调次数
|
4次
|
6次
|
5次
|
7次
|
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替换辛塔,调整的大致频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与现行机制的调价次数对比, 4年间的涨跌频率分别扩大了约2倍、5倍、5倍和2倍,最快平均17天成品油就将进行调整,最慢则需要28天就能进行调整。虽然频率得到加强,但是部分年份涨多跌少的特点依旧明显,只有在2012年基本达到平衡。
因此,“10+2”的模式虽然能够解决调价周期过长的问题,但仍然无法有效缓解“涨多跌少”的矛盾,“10+2”的模式本身有其短板。隆众石化网研究院研究员李彦认为,对“10+2”的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比如可以考虑在上调幅度上加以限制,而下调幅度则尽量不干涉,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修正涨多跌少的问题。
最后就是市场最近在热议的“10+X”模型,隆众石化网将在《寻找“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蛛丝马迹(二)》中做详细的剖析,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