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通讯资讯 » 正文

唯开手机突倒塌 国产手机应汲取教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01 13:57:00    来源:媒体    浏览次数:258    评论:0
导读

    昔日名噪一时的韩系手机唯开轰然倒下了。        这是继南方高科、科健、熊猫几个国内手机企业倒闭后,又一个“手机烈士”。一个曾经信誓旦旦要在2008年做“三星第二”、年营业额一度达到3800亿韩元的韩

    昔日名噪一时的韩系手机唯开轰然倒下了。
   
    这是继南方高科、科健、熊猫几个国内手机企业倒闭后,又一个“手机烈士”。一个曾经信誓旦旦要在2008年做“三星第二”、年营业额一度达到3800亿韩元的韩国大企业,瞬间灰飞烟灭,结局如此悲惨,让人唏嘘不已。究其瘫痪、衰落的原因,兵败中国纯属必然。
   
    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易美、南方高科、科健、熊猫等几个国内手机企业纷纷倒闭,迪比特、东信撤出市场……国产手机遭遇市场寒冬。
   
    唯开选择此时进入中国,本已很不明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唯开没有认清市场的发展动向,仍强行进入,结果在自身机体不甚强壮的条件下,只能慢慢“饿死”。
   
    唯开进入手机行业较晚,缺乏技术积累,主要依靠时尚设计和广告宣传来推动其手机的销售。公司曾先后斥巨资聘请明星为其手机代言,仅聘请安在旭的代价就高达8亿韩元。但唯开在一心瞄准韩剧、韩星曝光率飙升的同时,却没考虑负面效应!因为明星的影响力可能会掩盖产品本身的魅力,甚至喧宾夺主,盖过厂商的品牌。但唯开却一味陷入明星情结,指望明星能带来旺盛的人气和滚滚的钱财,结果事与愿违。
   
    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日趋理性,对品牌的认知度要求较高。“明星+广告”的运作模式对一些中小厂商守住细分市场尚可维持,但若同大厂商开展全面竞争就显力不从心。而且由于唯开手机很少在销售终端上投入,售后服务也不足,因此在店面形象的推广上无法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LG等厂商相比,销售不佳、无力招架也在情理之中。
   
    在营销战略上,唯开手机一入市就高举高打,定位于中高端,试图避开残酷的价格战。然而市场反应却远没有唯开预期的那样兴奋。2003年底~2004年初,在配置高分辨率摄像头和PDA功能的洋手机不断入市的情况下,唯开定价在2500元以上的手机很难提升销量。2004年下半年,能够支撑市场的8款唯开手机,无一例外被挤到2000元以下的价格区间。更糟糕的是,2005年国内手机市场陷入惨烈的价格大战,一直不轻易降价的唯开也不能独善其身,所谓的高端策略已名存实亡。而在以后一年多里,唯开仍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支撑点,并没有在产品更新之余培育出新的明星产品,没有明星产品支持的产品更新和产品链扩张很难在销售上取得好成绩。
   
    唯开在高端市场能掘得多少金银,并非自己一厢情愿就能达成。在当时的高端手机市场上,唯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外品牌,还来自先行一步的夏新、波导、TCL、科健、海尔等国内品牌。唯开不仅要将主要的物力和精力投入中高端市场和跨国大厂商竞争,更要生产出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精品手机,以求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要同时在两条线上作战,对于实力并不雄厚的唯开来说,无异于以卵击石。
   
    手机厂商常不惜一切代价加大投资,以获得高利润。一些资金有限的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违规的做法,由银行、手机厂商、经销商之间形成的“三方承兑”关系向银行贷款,或是采用担保借款、质押借款、进口押汇借款等高风险的“借鸡生蛋”模式。然而一旦手机企业的某款产品原材料得不到及时供给或产品滞销,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个产供销资金链的断裂,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企业严重失血。最终难以为继,陷入鸡飞蛋打的僵局。
   
    事实上,资金链断裂成了引爆中国唯开危机的导火线——拖欠银行贷款、员工工资、经销商货款、供货商材料款等,这明显是继南京熊猫、南方高科后又一个产业资金链断裂的典型案例。
   
    在事发前,唯开已欠下厦门5家银行贷款3亿多元,拖欠中国服务商、供应商数额不菲的款额,因发不出工资而用手机抵偿员工工资,向子公司借款数百万元等等。这也正是应了“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话。
   
    2003年,随着一纸协议,唯开首次进军手机领域,而且是在异国他乡。首先依靠中国本土力量,在发生摩擦后,再由韩国人亲自出马,调整公司结构,重新建立市场渠道,公司开始步入正轨,并在2004年取得骄人战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产品的整体规划不连贯,新品迟迟不能推出,紧接着资金出现问题,于是高层又换,改革不成,高层再换,试图恢复信心,重整旗鼓。但是“再而衰,三而竭”,如此折腾,谁能经受?与此同时,韩方唯开领导层巨额骗贷丑闻的传出,使他们在业界、公众、媒体和公司员工中的口碑急转直下,进而自毁了唯开手机品牌形象。
   
    唯开初入手机行业,缺乏技术,实力不厚,却没有认清市场环境,强行介入,盲目经营,虽然靠大力度的宣传曾经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毕竟是先天不足,后天内力不支,破产也是情理之中。这也提醒国产手机厂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没有摸清市场发展动向,违规操作,盲目经营,只会重蹈日韩手机覆辙,败走麦城,指日可待。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866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