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广西宁明县外出务工人员累计72473人,返乡农民工累计3015人,返乡农民工中选择种植甘蔗的有2268人;县里出台了甘蔗种植优惠支持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工返乡种蔗的积极性,许多人种出了100亩以上的规模,2011/2012年榨季全县返乡农民工种植甘蔗1.2万亩,产量6万吨,按甘蔗保护价每吨500元计算,扣除人工、化肥、农药等费用,每吨可净赚250元,1.2万亩甘蔗收入1500多万元。
这一串串数据,吸引记者于2月中旬走进宁明县的广袤蔗田,追寻吸引该县农民工返乡种蔗的奥秘――
甘蔗越种越多 日子越过越好
“如果不等你们,我已经到地里喷药除草了。”在宁明县城中镇驮龙村驮龙屯,1980年出生的蒙永青对记者说。这位忙碌的“80后”把去年种植的30亩甘蔗全部留做蔗种,将新扩种100多亩甘蔗。
返乡种甘蔗之前,蒙永青在广东东莞开货车。蒙永青是2004年去东莞的,月收入2000多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看到家乡甘蔗价格逐年上涨,2009年他果断携妻返乡种蔗。
2009年,蒙永青种了4亩甘蔗,获得好收成后,花7000多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和一辆三轮车,用来运输化肥。2010年,他贷款扩种十多亩,当年甘蔗价格大幅上涨,丰厚的收成让他喜上眉稍。更让蒙永青自豪的是,由于种蔗成效好,近日,糖厂准备用他现在承包的30多亩蔗地作为滴灌示范点。届时,蒙永青不仅有更好的发展机遇,还能把好的技术、好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共同种蔗致富。
“回到家乡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这片山坡的甘蔗都是我的!”正领着6名工人砍收甘蔗的?文吉指着满坡甘蔗自豪地对记者说。
?文吉,这位去年返乡的宁明县寨安乡板祝村上围屯蔗农,种有甘蔗50多亩,2011/2012年榨季可净赚7.5万元。
“返乡种蔗‘开门红’,太高兴啦!”年届四十的?文吉1995年开始外出打工,是一位资深面点师。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广东、河北、陕西、天津等地,做到经理、主管职位,月薪5000元。
“这么‘资深’又高薪,为什么要回家种蔗呢?”
对记者这一问题,?文吉细说几个缘由:一是在外打工攒不下钱。虽说月薪比较高,但花费多,生活成本高。二是甘蔗价格连年上升,只要勤快,种蔗也能致富。三是家中还有70多岁的老母亲,回家种蔗能照顾老人。四是亲戚朋友都在宁明,“回到家乡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谈及明年的打算,?文吉说:“县里给了我们这些回来种蔗的人好政策,我争取再扩种20亩。”
宁明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刘祚兵告诉记者,县里对返乡农民工种蔗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好各种惠农补贴,在良种、扩种机耕、地膜及购买中耕机、大马力拖拉机、切断式甘蔗收获机、风冷喷淋机、抗旱水箱、手工盖膜机等农机械给予扶持补贴;并协调企业实施化肥赊销惠民,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种蔗。
“在外漂泊,不如回家脚踏实地种甘蔗”
“我家的日子,就跟门前龙眼树上的大红灯笼一样红火。”宁明县东安乡洞品村六利屯甘蔗种植大户黄文彪乐呵呵地对记者说。2011/2012年榨季,他的120亩甘蔗已砍收入厂250多吨。
1997年,黄文彪到广东一家制衣厂当机手,月薪1000多元。“在外漂泊,收入不高,还不如回家脚踏实地种甘蔗。”于是,2002年,黄文彪回家开荒种蔗。
为了开辟一条通往蔗地的道路,他和全家人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硬是用锄头挖出一条长两公里、拖拉机能够通行的道路。又用推土机铲平荒坡,用锄头一下一下挖开。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7年,黄文彪终于把甘蔗扩种到120亩,收入越来越可观。2009年,他花10万元盖起了一幢漂亮的楼房,花12万元买了一辆货车,专门为糖厂运蔗。仅运蔗这一项,他每年就有3万元收入。
富起来的黄文彪,经常为乡亲们提供帮助,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去年9月,他由经联社主任被选为村委委员,并被组织选派参加市里举办的农村党员经纪人培训,对通过种植甘蔗带领乡亲致富更是充满信心。
带着许多农民工渴望种蔗致富的心愿,记者问宁明县副县长刘祚兵:“在下一个榨季,宁明是否还会为返乡农民工种蔗提供更好的惠农政策?”
刘祚兵回答:“宁明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甘蔗种植面积达70万亩、原料蔗产量达500万吨、蔗糖业产值达50亿元。2012年,全县实施5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这对传统种蔗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政府将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实施过程中的蔗种调配、地膜供应、肥料赊销和机耕安排等问题,协调制糖企业配合做好蔗种调配及兑现支农惠农政策。项目建设中,将严格落实‘政府出资30%、各制糖企业出资50%、蔗农或社会出资20%’的惠农政策。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断加大力度支持返乡农民工种蔗,做大做强做优蔗糖业这一支柱产业,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政府捧出惠农政策,原野孕育甜蜜希望――愿农民工兄弟在宁明县广袤的蔗海,收获更多“甜蜜”。(记者 邓卉 黄雪倩 通讯员 周贻刚 胡循锋)左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