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网】对于晋江的印象,曾有这样一描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络绎不绝的商旅来往着,一辆辆满载着陶瓷砖的车辆卷起巨大的灰尘扑面而来,灰沉沉的天空没有任何色彩,污浊不清的河水静静地在桥底下流淌着,堆积如山的陶瓷砖随意“躺”在路边等待运往各地,矗立在路旁的陶瓷品牌广告牌延伸到马路的尽头……
在晋江走访的日子里,出门便双手紧紧捂住口鼻已经成了记者习惯性的动作,实在因为当地灰尘太大,在路上运行的车辆,无论是高级桥车,抑或是摩托车、公交车,无不盖上一层厚厚的灰尘,这就是晋江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业界,福建晋江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并列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以做外墙砖闻名遐迩的晋江陶瓷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为期20多天的晋江产能调查期间,记者与晋江陶瓷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在接触的背后,更多了解了光环下晋江陶瓷的无奈与危机。
晋江,可以说是中国外墙砖最大的生产基地,这里星罗云布地汇集着大大小小100多家陶瓷企业。在外界看来,福建商人以精明的头脑而又相对传统的思维模式经营着这100多家陶瓷企业形成小而多的特点,在国内的陶瓷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被业界称之为“晋江模式”。
据记者在晋江进行产能调查统计,晋江的陶瓷老板们当初创业之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本身的温饱问题,所以企业筹建初期都是一个家族或者是几个人集体筹资合伙开办,很多企业都存在家族或者集体管理模式,这种现象不止在内坑镇有,包括晋江,甚至整个福建的陶瓷企业都存在这样的管理模式,这就是业界所谓的晋江模式。“其中多少充满点无奈的意味。”福建远方陶瓷负责人王碧霞如是告诉记者。
据本报调查小组统计,福建省目前共有212家建陶企业,共建成投产496条生产线,瓷砖单日产量(不含瓦线)已达436.4万平米。单晋江一地就已经集中了125家建陶企业,建成投产330条生产线。单日的陶瓷砖产量高达277.6万平米,这样庞大的产能足以让晋江在全国建陶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记者在相关渠道据悉,晋江陶瓷产业最辉煌的时候曾到过200家厂家以上。外墙砖生产总量占据了全国外墙砖总量的80%以上。晋江陶产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后,当前仍有125家陶瓷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磁灶镇、内坑镇、紫帽镇、安海镇等几个地方。其中磁灶镇的陶企数量最多,以安海镇的恒达陶瓷和腾达陶瓷规模最大。在工业园的规划方面,磁灶的宝洋工业区和龟山工业区、内坑的长埔工业区、安海的菌柄工业区都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已经汇集了一大批规模企业。对此,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晋江陶瓷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陶瓷重镇”。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广东或者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晋江当地陶瓷企业开始筹建时多数为家族成员共同出资开办。”王碧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相比广东等地区的企业购买土地然后通过银行抵押贷款进行大规模扩建等大手笔不一样,晋江的陶瓷企业启动资金主要来自家族成员或者合伙人,这样的好处是企业的抗压能力较好,但却容易形成裹足不前的局面。
有人曾生动地解释过陶瓷产业低门槛模式主要是:厂家投入一定资金买地建厂→设备、基础建设、原材料依赖供应商巨额垫资→银行融资维持日常经营→经销商(客户)进货则必须向陶瓷厂支付现金→陶瓷厂再投资少量资金扩张,重复上述供应商垫资、银行贷款、客户现金买货的模式循环发展。这样的模式虽然在国内的大多数地区都被纷纷运用,但晋江的企业却是一个例外。
“晋江当地的陶企老总不会轻易冒进,他们在做每一件事前都习惯性评估风险。尽量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磁灶镇政府企业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晋江本地陶瓷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于民间融资,而且大部分的资金都是来自家族成员,由2~~3个大股东以及若干个小股东组成,这些成员包括家族成员、亲朋好友。家族成员的集资与传统的民间融资机构有所区别。这种模式家族成员都成为股东,实行风险共担的原则。在晋江,无论是陶企的规模大小,都曾存在这样的模式。这可以归纳为一种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彼此信任、彼此牵制的诚信制度。
磁灶、内坑两镇是晋江市陶瓷产业最集中的地区,在每个自然村中都分布着陶瓷企业。举例而言,晋江市磁灶镇陶瓷生产企业数目一直高达100家以上。磁灶的建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外墙砖产量一项就相当于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琉璃瓦产品更是几乎垄断全国的市场。磁灶镇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一跃成为闽东南经济重镇。连续多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10强乡镇前列。2000年6月,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荣誉称号。
“晋江乱象”
正如几年前的佛山一样,如今的晋江陶瓷产业面临着如何前行的问题,晋江当前正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陶瓷产业亦面临着如何转型和产地转移等诸多问题。类似华泰、万利、腾达等晋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纷纷向漳州转移。
据内坑镇政府宣委庄铭河介绍,目前,晋江市正在大力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内坑镇境内的陶瓷企业局限于土地指标的问题,很多陶瓷企业无法大规模扩大。晋江的陶瓷企业将循着广东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脚步,逐渐在本地建立总部营销基地,转而向外地建厂,实现企业的升级改造。
“对于生产方面,建陶行业已经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对于现有的陶瓷企业既不大力支持,也不大力整顿。但在涉及到城市发展规划内的企业必须限期搬迁。”磁灶镇政府宣委潘炳煌这样告诉记者。 由于一开始就缺乏统一的部署,晋江境内的磁灶、内坑、安海等地陶瓷企业在规划方面极度不完善。记者在走访总发现,有些企业在的厂房存在一部分属于磁灶镇、一部分属于内坑镇,甚至还有一部分划归南安的官桥镇管辖。福建品质陶瓷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公司的厂房横跨在内坑和官桥境内,有时发生治安问题时两个地方的相关部门都相互推脱,但涉及到经济问题时,两个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又会同时要求企业,这样让企业无所适从。
晋江陶瓷企业在转型中首先要面对问题便是如何突破渠道问题,目前晋江陶瓷企业虽经多年发展,但在渠道建设方面仍然偏向简单化,其根本原因就是以外墙砖为主的晋江陶瓷产业群普遍存在创新的产品。
晋江的很多企业将产品定位在市场和工程上,即以走量为主。晋江陶瓷目前主要采取仓库加直销的渠道模式,但由于晋江建陶长期以来产品结构单一、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在今年以来陶瓷市场整体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样的营销模式已经表现出疲态。若不及时转型,走品牌发展道路。晋江陶瓷这块代表中国外墙砖最高水平的金字招牌失去光彩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其实,晋江陶瓷准备转型的步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转型必定付出代价。早在几年前在行业发展遇到困难时,个别企业尝试生产地板砖,追求多元化,如当时著名的汇源、东方、万通、中辉等数十家企业,但均发展失败,现已宣告破产。
其次,2010年以来,晋江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记者在一份《晋江市“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看到,晋江将按照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环境整治、城市建设、园林景观等197个项目进行建设。据晋江市政府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将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引导性的政策促进陶瓷行业的升级发展。“政府方面将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陆续进驻到大型的工业园区内。同时会毫不留情地关停那些各项指标不达标的企业”这位姓施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转变求发展
晋江陶瓷产区作为全国陶瓷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交通物流、仓储、商贸等方面都已发展至相对成熟的阶段。尽管如此,晋江的陶瓷产品给人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外墙砖产量最大,但能叫得上品牌的确实寥寥无几。随着国家在房地产方面的政策的接连影响,国内建陶市场的环境每况愈下,特别是今年以来,建陶市场出现非一般的冷寂局面,业界人士口中的“行业洗牌”似乎变得非常清晰。陶瓷企业在如此的市场环境下,单靠产品走量的低附加值路线貌似将走到尽头。此时,广东陶瓷已经在几年前就率先提出中国陶瓷走品牌发展的可持续之道。山东、江西等地的企业亦摩拳擦掌,纷纷在广东佛山建立营销中心,似有大干一场的准备。至此,福建的很多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在佛山建立展厅,但实施品牌化路线的步伐并不明显。 上世纪八十年代晋江政府鼓励民间建厂,磁灶、内坑等镇一时间便发展了很多陶瓷生产企业。磁灶镇境内的龟山、长铺、宝洋、洋尾、三吴、下官路、大宅、新安、大铺、岭畔、钱铺、内坑镇的长埔、砌坑、湖内、社仔等街道、村庄陶瓷厂家全面开花。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厂家充斥在晋江的每个角落。
“早在10年前,你要是来磁灶的话,你是看不到天空中的太阳的”一位当地的居民告诉记者,当时整个晋江的陶瓷厂家高达200多家。由于当时政府引导及企业在诸多方面的管理均不完善,很多企业经受不起任何的市场波动。众多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都非常短。
一位内坑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内坑的企业在2000年和2008年后都经历了比较大的变革。也就是所谓的“行业洗牌”,很多作坊式的厂家集体倒闭,留下来的均是经受住市场考验的企业。两次行业的阵痛期让留下来的企业老总开始深思企业的长期发展道路。
其实,关于企业品牌建设方面的问题,晋江市政府早在多年前有就一套明确的扶植政策。确定高额产业奖励政策,早在2007年晋江经贸局出台了大量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名牌、推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企业融资等,分别为2007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晋江的实施意见》都提到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建设的措施,对企业争创品牌的奖励政策力度都很大,大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另外,例如《关于调整充实打造品牌之都鼓励政策的通知》提到陶瓷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将奖励50万元。
2006年,华泰陶瓷、协进陶瓷、恒达、腾达、南鹰、集源、国星、晋成、前兴等晋江龙头企业的商标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这无疑是对福建、特别是晋江企业的一种肯定。2007年10月,晋江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意见》,对上市的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都给予扶持奖励。
在科技创新方面,福建华泰集团的TOB陶板产品更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之一,也已经得到了行业内的肯定。还有位于内坑镇吉里工业园(安泰新工业区)的晋江市腾达陶瓷有限公司在企业管理创新、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和企业规模都是当地企业的典范。腾达陶瓷有限公司多年来曾先后获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中国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首批诚信企业”、等荣誉。腾达陶瓷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外墙砖产量最大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内坑乃至福建领头企业。经过几年发展,华泰、腾达、恒达等企业已经成为晋江陶瓷企业转型的榜样。 改变,从观念开始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至今,同样面临其他产区所遭遇的问题。用工、产品成本剧增、技术、人才短缺、国家政策等一系列的问题等。
首先,晋江陶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受到严重的考验。作为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磁灶、内坑等地的建陶企业似乎对媒体宣传方面的意识并不强烈。记者在磁灶走访企业时,部分企业均以各种理由拒绝记者的采访。特别是走访中小企业时这种情况愈加明显,在政府人员的协调下,好不容易有相对较小规模的企业才勉强同意见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发现,很多企业主在聊天中还会略显紧张,但凡谈到企业本身问题时均缄默不言。
福建品质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华聊天时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福建陶瓷生产企业还有很多老总认为只要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就无需担心销路。但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晋江当地的企业开始转变观念,以往低调的处事作风有所改观,特别是晋江建陶龙头企业之一的华泰集团吴国良等企业老总在媒体上的频频露面,帮助企业推广收到明显效应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老总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的打造,类似协盛陶瓷、协进陶瓷、远方陶陶瓷、品质陶瓷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老总在各种媒体上的集中亮相。
其次,当地并不致力打造“陶瓷之都”形象。因为建陶行业作为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高”行业,给人留下的总是并不完美的形象。与此同时,晋江还拥有“安踏”“乔丹”“柒牌”“七匹狼”等众多中国知名的运动及****品牌,当地政府和人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弱化晋江“陶瓷之都”的形象,而更愿意称晋江为“鞋都”。
记者意外地发现,在晋江青阳市区的街头,几乎看不到有关陶瓷品牌的户外广告。只有在磁灶、内坑、安海等地的路边上才到处树立着陶瓷品牌的户外广告。
在晋江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前提下,陶瓷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让位于整体大环境。在城市规划区域内的陶瓷企业须限期搬迁或者关停。这给无疑是给众多中小企业一个沉重的打击。
再者,当地陶瓷企业缺乏规范的行业协会支持。截至目前为止,晋江本地还没有自己的陶瓷行业协会。就连福建省陶瓷协会也是在2006年才成立。但是总部设在省会福州,无法起到晋江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作用。
记者在根据福建省协会网站提供的资料看到,陶瓷协会主要扮演了传递陶瓷行业发展动态信息和展会信息、培训会员企业、举办行业论坛、参与福建省名牌产品评选等职能,据晋江多家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陶瓷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的帮助并不多。
据记者了解,福建的商会制度发达,在磁灶、内坑等地,均有陶瓷商会的存在,陶瓷商会平时也会组织企业参加一些活动。但由于陶瓷行业情况较为负责,对行业和企业的指导力度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江陶瓷无论是转变还是转型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少数几家企业的升级成功无法带动晋江陶瓷行业的整体提升,唯有解决了观念问题,企业、行业才有突围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