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纺织大省,其特点是以棉纺织为主。近几年,河南棉纺织业的快速崛起有目共睹。”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说。河南以建设优质棉纱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扩大服装、产业用纺织品规模,加快项目建设,使棉纺织工业总量和效益不断攀升,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进一步前移。
资本大幅增长 规模迅速扩张
2006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93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89.5亿元,比2004年增长67.8%,年均增长29.6%。其中,棉纺织企业751家,拥有纱锭1150万锭(含气流纺)、织机6.8万台,生产棉纱188.4万吨、布18.8亿米,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比2004年增长77.1%和22.1%,产量居全国第3位和第8位。
2006年,河南省纺织工业完成投资124亿元,居全国第4位,同比增长56.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3位。近两年来,全省纺织工业累计完成投资达203.6亿元,其中棉纺织产业投资占82.3%。
2005~2006年,河南省开工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纺织项目290个。在“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307个项目中,新野纺织公司15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等46个项目建成投产,许昌豫中纺织公司100台喷气织机等116个项目按期开工,分别占2005~2006年规划应投产和开工项目的58.9%和45.3%。规划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6.4%,占两年纺织行业全部投资的35.5%。
同时,以民营和省外资本为主体的投资格局初步形成。河南棉纺织行业积极承接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投资增幅逐年攀升。如浙江临安纺织公司投资1.5亿元在河南尉氏兴建银雪纺织原料公司,厦门华纤公司投资1.5亿元兴建河南宏达纺纱公司,东莞豫安纺织公司5万纱锭项目在河南扶沟开工建设,同发实业(香港)有限公司15万锭精纺项目落户河南鹤壁等。
投资更加理性 注重高效节能
谈及河南棉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河南纺织工程学会棉纺学术委员会委员王伟民用“投资更加理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近年来,在新厂设计建设中,1万锭以下的小纱厂、100台织机以下的小织布厂明显减少。企业在上项目时,不仅要求设备适用范围广、应变市场能力强,还注重高效、节能、环保和降低运行费用。纺纱追求高速、低能耗,织机向无梭、高效方向发展,多臂织机的比重增加。仅统计河南8家棉纺织企业,从2006年至今,它们已经引进和正在进口的设备有瑞士立达清梳联2套、精梳机55台、气流纺21台、并条机54台,引进日本、德国、意大利自动络筒机300台,引进比利时、日本、瑞士、意大利喷气织机2548台。
目前,河南省精梳纱、无结纱和无梭布比重分别达到10.2%、38%、18.1%,比2004年分别增加3、3.7和6.7个百分点。安阳昌泰纺织公司新型纺纱设备占设备总量的80%,精梳纱占75%、无卷化率达70%、无结头纱100%。
经过多年探索,企业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一是坚持高起点、规模化,从数量增加转向装备质量提升;二是坚持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在调整中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经营;四是坚持推进企业改革改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五是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骨干企业带动 产业聚集度提高
针对加快河南纺织工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围绕“十一五”期间河南纺织支柱产业的发展,他主持召开了棉纺织工业座谈会,并深入新野纺织公司等重点企业,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
截至2006年底,昌泰公司纺纱能力达到50万锭,新纺集团、南纺集团、银龙公司突破30万锭,这4家企业纺纱能力占全省的13.1%。全省纺织工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77家,“双5亿”企业8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了20家和2家。新野纺织公司、洛阳白马集团、南阳纺织集团3家棉纺织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6.5亿元、12.9亿元和11.4亿元。舞钢银龙、安阳昌泰、辉县太阳石、许昌裕丰4家棉纺织企业年销售收入均在5亿元以上。这7家强势企业构成了河南棉纺织的脊梁,对全省棉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目前,新野、鹿邑、许昌、长垣等县(市)规划的纺织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棉花主产地南阳市棉纺能力超过100万锭,周口、开封市达80万锭左右。扶沟、鹿邑、新密等县(市)在产业集聚核心区建设特色工业园吸引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新野纺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目前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发展到112家,拥有纱锭100万枚、织机5000多台;安阳华豫纺织工业园已吸纳规模以上企业120余家;占地13平方公里的郑州纺织产业园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目前完成投资9亿元,进驻企业20家,年底前可实现投资30亿元。纺织产业园向规划区聚集的趋势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