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广电集团规划2008年投建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意味着在液晶面板领域,国内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从2代扩大到了4代。
核心制造业的缺失,使得中国彩电企业在液晶时代的竞争中不断丧失话语权,成为被“边缘化”的一族。
8月24日,夏普海外事业本部副本部长、中国总代表菅野信行明确表示:“夏普不会在华兴建液晶面板工厂及生产线。”
如此正面而直接的表态,无异于给热切的中国家电商们泼了一盆冷水。
“今年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液晶电视比较热销,大尺寸液晶占整个液晶销售的20%,估计年底要上升到30%。”创维新闻发言人沈健承认未来对大尺寸液晶面板需求旺盛。
由于7代线以上的液晶生产线主要切割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这条始终难以落地的7.5代生产线成为众多彩电厂商难以明言的隐痛。
在大屏幕液晶电视时代来临之时,中国彩电商们还将继续陪太子读书——舍利润而保市场。
财大气粗的领跑者
对于有着34年液晶研发经验的夏普而言,比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领跑速度。
2001年1月,夏普推出“每英寸1万日元”的液晶电视(AQUOS),开启了日本液晶电视的春天。随后开始了数年的全球行业领跑,并把这种领先优势一直保持到整个2005年。
2004年1月夏普龟山工厂建设的全球首条6代线开始量产。一场投资巨大的生产线升级赛开始了。
同年4月,三星和索尼宣布联合投资全球首条7代线生产,并在2005年上半年开始量产。2005年第四季度,索尼第一次通过面板的切割优势获得价格优势,开始领先于夏普。如果此时还是夏普局部或者阶段性丧失领先地位的话,2006年是夏普正式丧失绝对领先优势的一年。
数据显示,2006年索尼从销售额上取代夏普成为行业第一,三星从发货量上取代夏普成为行业第一。虽然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在小尺寸液晶电视上夏普仍有优势,但是大尺寸液晶领域已经是三雄争霸赛。
三星、索尼等竞争对手早在2005年就通过快速建设制造工厂降低生产成本和提供更丰富的液晶电视产品型号,开始侵蚀夏普的市场份额。由于7代线带来的高端大屏幕液晶电视的方向,顺应了消费需求,因此也成为“三雄争霸”的焦点。
回过神来的夏普开始反击,2006年8月,夏普在龟山的全球首条8代线开始量产,迅速拉开各方在大尺寸电视上的竞争态势。数据表明:夏普的8代线,46英寸液晶屏的生产效率是7代线的1.3倍;52英寸的生产效率是7代线的2倍。在下游的彩电竞争中,生产效率是价格成本的决定因素。
8月27日,夏普中国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夏普8代线产能在3万块,7月份产能翻了一倍到了6万块,预计明年9月该生产线的产能将达到9万块/月。
这样的领先优势,随着今年8月三星和索尼投资的8代液晶线正式量产又缩短了差距。韩国这条8代线比预定时间提前两个月。这促使拥有了2条8代线的夏普,在7月31日高调地宣布将在今年11月启动全球首条10代线的建设。
之所以如此高调,是三星、索尼和夏普三者在大屏幕液晶领域的竞争加剧,一方面是夏普在大尺寸液晶上的策略调整获得市场认可。以中国市场为例,来自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夏普液晶的市场份额2006年7月为2.5%,2006年年底上升为4%,到2007年5月则进一步上升为6%。
在生产线的升级大比拼中充分感受到增长和利润的夏普,成了这场升级战的主推者。为了确保自己的技术领先,这条将在2010年在大阪建成投产的10代线,初步投资3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4亿元)。
据了解,去年下半年以来,日本夏普曾几度到深圳就液晶生产线建设与中方进行前期磋商。虽然在6代线、8代线之外,建设7.5代线可以弥补产品结构空缺,但是面对10代线如此重大的投资方向,夏普已然分身乏术,只能暂时放弃投资高达280亿元人民币的7.5代线计划。
踌躇的跟随者
2006年,是整个液晶面板行业相对低迷的一年。
2006年上半年液晶面板销售就一路走低。标志性事件是当年年底,飞利浦宣布出售其和LG合资的乐金飞利浦公司的全部股份。面对连续3个月的亏损,飞利浦选择了放弃。东芝、夏普等日本厂商都谋求接手。
事实上以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为代表的台湾液晶屏生产者,已经占据了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供应的半壁江山。但在第7代和第8代生产线建设上,二者还都有些踌躇。和勇往直前的夏普、三星等日韩企业不同,台湾面板厂商保守而克制。
拥有7.5代线的友达目前已经达到量产规模,并成功打入索尼的大尺寸电视面板供应链。有消息表明,索尼液晶电视面板三成来自台湾。
台湾大尺寸面板的量产迅速影响到国内市场,来自国美等家电连锁卖场的数据显示:42英寸液晶的市场价格已经跌到1万元的关口,52英寸的液晶电视也跌破2万元的门槛,降价幅度高达30%。
无力的中国彩电商
7月底,深圳赛格日立最后一条彩管生产线也停产了。对于拥有全球2/3的CRT彩管产能的中国而言,这只是个开始。
和同时在液晶面板和液晶电视双重收钱的日韩彩电商不同,没有上游资源的中国彩电商的利润补给,还得靠传统的CRT彩电。8月28日,TCL多媒体事业本部总裁史万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国内彩电市场目前的CRT彩电毛利要高出液晶电视5至6个百分点。
上游彩管行业的逐步退出,使得彩电厂商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
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液晶电视的销售金额首次超过CRT电视,占到彩电总销售额的52%。虽然自去年开始CRT彩电销售就一直处于负增长,但是如此快时间液晶电视就占到了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还是超出了人们的预计。
今年夏天32英寸等离子突然开始热闹亮相市场。这个只能达到标准清晰度的产品,其实是彩电厂商们救市的一招。由于此前32英寸以下的小尺寸液晶供应过大造成面板厂亏损,今年又因为行业减产而供应量不足,甚至出现了上涨十多元美金还缺货的行业窘态。
面对小尺寸市场空缺,国内家电厂商的救市之举是用价格较稳定的等离子屏取代液晶屏。事实上,小尺寸的等离子屏只能做到标清(480P),根本达不到液晶的高清(720P)和全高清(1080P)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要想真正在平板时代获得上游竞争优势,必须政府出面。像当年政府投资建设彩管厂一样地进入到上游产业链,才可能真正解救这个行业。
日前,上广电某高管对海外媒体表示:“中国主要液晶显示器厂商之间的合并谈判预计将于9月结束。”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下,上广电、京东方、昆山龙腾三家液晶生产线的整合可望开花结果。
但是这3家的资源主要还是5-6代线,更多地是面向IT产品的液晶显示器面板生产。在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的供应上,中国彩电企业依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