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名企在线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服饰资讯 » 正文

江苏师大:进击的汉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07 13:37:42    浏览次数:102    评论:0
导读

6月20日,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汉服毕业典礼,被授予学位的是该校2014届硕士研究生,典礼上师生统一身穿汉服,校领导头戴礼冠。

6月20日,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汉服毕业典礼,被授予学位的是该校2014届硕士研究生,典礼上师生统一身穿汉服,校领导头戴礼冠。几天后,典礼的图片传遍网络,其中一张特写中,参加典礼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亦宽服高冠端坐主席台。

民间汉服运动进入公众视野已超过十年,但中央一级的官员公开穿汉服并广为人知还是首次。

网络催生的汉服运动虽然仍未被主流社会接纳,每每被视为cosplay爱好者的活动,但与之相关的知识界“国学、儒学复兴”日渐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已受到政府的鼓励。看上去,传统文化似乎迎来了1949年以来的最好的时光。

“我们学校在徐州嘛,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所以我觉得这样还蛮好的,算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江苏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陈晶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陈晶所在院系有关汉服、汉文化的活动不少,她参加过的有参观龟山汉墓之类的景点、向外国人介绍汉服等。拓新国学社是江苏师大最活跃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国学讲座、国学游历活动。在一些国际交流中,介绍汉服更成为常规节目。

江苏师范大学原名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更名,对陈晶和她的同学们来说,在各类场合看见汉服早已不是新闻。在2011年10月的55周年校庆上,校领导就曾为学生举行“汉代成人礼”。

从大学到城市的文化招牌

江苏师大的汉服毕业典礼则始于2012年,至今举行了三届。据校方介绍,汉服学位服“由校研究生处牵头,历史文化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等多学科参与攻关,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研、研讨和设计”,毕业典礼方案则是“融合汉唐礼仪”制定。据报道,典礼策划人是该校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王健。

“身着汉服的毕业生们在礼赞的主持下,金锣与礼号齐鸣,汉代威风八面鼓隆隆擂响,乐队用编钟奏响气势恢弘的汉乐。学生庄重深情地施行三拜之礼。一拜父母:劬劳育我,忠孝事亲;二拜师长:传道授业,恩重如山;三拜母校:感恩母校,报效国家。面对学生的三鞠躬行礼,家长、导师、主席台分别回礼。……拜礼结束后,学子们又在学生司仪的带领下,朗声诵读毕业誓词。紧接着,毕业生们依次向老师行礼并领取学位证书,依次走过学位门。”当地媒体如此描述汉服毕业典礼的场面。

对于举办汉服毕业典礼的目的,江苏师大校长任平曾解释,除了弘扬中国“文化根基”,还有凸显徐州“汉韵悠长的城市文化品格”、宣传徐州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也是响应江苏省“舞动汉风”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将汉服作为毕业服,不独江苏师大一家,比如媒体曾报道,2011年3月26日,南京大学哲学系首期国学班毕业典礼、二期班开学典礼上,来自商界政界的学员也穿起了汉服。但全校规模的着汉服的仪式,江苏师大是首举。

而今年的汉服毕业典礼,因为教育部官员出席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据了解,王登峰20日到江苏师大指导工作,其间还观看了“800名学生为省十八届运动会排练的五禽操”。“五禽操”也是江苏师大弘扬汉文化的载体之一,据校方介绍,目前该项目已通过教育部专家验收并将试点推广。

江苏师大汉文化氛围浓厚,除了“直接为徐州市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汉文化研究,它也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承办学校,不过该校目前尚无专门的国学专业。陈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同学参加校外的国学班,“毕业典礼也穿汉服”。

“校外的国学班”由一家名为彭城书院的民间机构开设,根据该机构自我介绍,彭城书院2007年创建,“以复兴国学为己任,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交流为宗旨”。新闻报道里,书院被当地主管文化的官员称赞是“当代徐州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名片”,除了此前的国学班、国学启蒙班,今年又开办了“中华女德研修班”。

彭城书院创办人汉风多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出现(汉风没有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自己的真名,只表示汉风“是用了20多年的笔名,大家都知道”,网络资料显示,汉风原名王峰),其学术履历不详,他的其他诸多社会身份中包括徐州市汉文化产业联盟会长、中国4050亚健康康复工程文化顾问、淮海文化财富联盟副主席等,常到各地学校、企业讲学。

汉风亦与江苏师大来往密切,虽然不是该校教师,却在该校开有“孟子十讲”的公开选修课。汉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已在江苏师大开了6年的“国学公修课”。

“每所大学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位服。”汉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主动提到。教育部并没有强制规定学位服的样式,虽然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在附件里规定了学位服的样式与着装规范,但只是说“推荐使用”。

“亚文化”扩张

“我有很多日常的汉服常服,汉服已经跟我的生活服饰混合在一起了。”21岁的熊成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熊是信阳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也是网络上汉服社区的活跃人物。

近年的民间汉服运动兴起于2003年,一般以当时河南郑州的王乐天穿汉服上街、倡导汉服复兴为标志,随后各地许多人仿效,参与者以年轻人为主,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复汉服的华夏传统服饰地位、复兴华夏文化。

“现在几乎每天身上都会有汉服”的熊成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2008、2009年从杂志上接触到介绍汉服的文章,后来了解途径主要通过汉服贴吧,“到2011年就正式穿上了”。

除了平时穿汉服,熊成伟在学校时还组织了不少活动,如传统文化交流会、传统成人礼、节俗活动等。

“我们穿汉服,就像说汉语,写汉字一样,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象征。很多人称呼我们汉服爱好者,这样的称呼我并不喜欢,就像我们并不是什么汉字爱好者,或者汉语爱好者。”虽然接触汉服只有几年,当记者问到“汉服是什么吸引你”时,熊成伟反问: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需要吸引呢?

尽管在官方和主流的话语体系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难以辩驳的正当性,但在日常的公开场合身着汉服无疑显得怪异,通常会被归入cosplay爱好者群体,跟许多小众文化类似,汉服支持者是较为边缘的一群。文化人类学学者、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曾对汉服运动做过研究,称其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

一年前,辽宁卫视的一档家庭纠纷调解类的节目里,身着汉服的熊成伟和另一名女生受到父亲、嘉宾和主持人的连番质问。熊成伟所陈述的汉服之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没有说服在场的大多数人,熊父甚至怀疑儿子“是不是被什么组织洗脑”。一名心理专家最后甚至解释为,这些年轻人“温柔的坚持”是还未通过“逆反期”的标志。

如今熊成伟却希望把推广汉服当作自己的事业,他强调汉服同样方便且舒适,“它是一个完整的服饰体系,分季节、场合、时令,就像最近夏天,我会穿交领半臂,半臂就是短袖、配,就是一种汉服中很常见的裤子,穿起来透气又舒服”。熊成伟也会将汉服和现代服装混合着穿,“比如上身一件上襦,下身一条牛仔裤”。

今年6月,熊成伟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江西景德镇,开始筹备自己的工作室,准备从事传统陶瓷和传统礼仪服务,后者包括传统成人礼、传统婚礼等。

相比早年小规模和分散的民间汉服活动,近几年围绕汉服的活动越来越大型,并常有政府支持背景,比如已举办两届的“海峡(福州)汉服文化节”,主办方为福建省文史馆、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福州市社科联等单位。

亦有演艺界名流加入汉服推广。2013年6月24日,演员徐娇与以中国风歌词闻名的台湾填词人方文山身着改良曲裾汉服出现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方文山也被前述文化节评为“五大汉服人物”之首。从2010年起,方文山就开始在各种场合鼓励汉服穿着。

汉服现象之下,围绕汉服的人群也动机各异,“有人仅仅是觉得好看而喜欢,有人是因为喜欢传统文化而喜欢,有人是为了赚钱而喜欢,也有人是希望弘扬民族文化而喜欢。”熊成伟说。

作家陶短房则始终在质疑各种民间汉服运动,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从汉服运动刚刚兴起时便开始关注”,也曾开过古装影楼,跟汉服商家多有接触,其间他发现支持汉服的人大多对汉服、汉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而当存在意见不合或商业冲突时,汉服宣传者常见的“政治运动”式做法则让他很反感。陶曾在北大上过一个公开课,讲述中国古代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服装穿帮问题,简单来说,他对经营汉服生意的观点是,“这些都是开淘宝店的”。

陶认为汉服应止于个人兴趣,“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不应介入去支持或宣传,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应该去做。”

却早有更高层的人士提议从国家层面推广汉服,2007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师大文学教授刘明华就建议,中国在授予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时,应该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全国政协委员、陶瓷工艺大师叶宏明甚至提议立汉服为国服。

国学渐成“显学”

汉服运动被视为中华文化渐进复归的表现之一。支持江苏师范大学汉服毕业典礼的声音,除了汉服圈本身,主要来自国内儒学学者。

“中国大学应该有中国风格的学位服。”国内新儒学代表人物秋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可以自主选择,没必要统一用汉服,但学位服应该承载中国文化的内涵,这需要依靠大学自己的文化自觉。”秋风早年译介过不少奥地利经济学的作品,受哈耶克等自由主义学派的影响较大,近几年却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久前的一次媒体访谈中,秋风用“以儒家为体,以自由主义为用”来形容自己的思想。 2012年,秋风正式受聘为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汉服运动是服装上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一定要完全复古的汉服,但应该提倡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服装,这就需要设计师去体会中国文化的精神。”秋风说。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端于民间的汉服运动与来自知识界的国学、儒学复兴并行。早在2002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开先例地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到了2005年,人民大学又开办了国内第一所国学院。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比儒学范围更广,但儒学是其重要内容。国学、儒学渐成“显学”,除了知识界的工作,与国家层面的支持也有莫大关系。

事实上在人民大学之前,武汉大学2002年就创办了国学试验班,2005年开始招收国学硕士生,不过由于当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国学专业,武汉大学的国学班只能挂靠在别的专业下。人大国学院的设立则被视为政府对复兴国学的支持,当时在知识和舆论界引起重大反响。继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也在哲学系下设置了国学方向;与此同时,面向政商界人士的国学班开始遍地开花。

2011年1月12日,一座高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前落成,然而3个月后,雕像却被搬到了国家博物馆内部的雕塑园,当时此事引发民间热议,除了支持和反对两方的争论,官方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显得颇堪揣摩。

不过至少在近一年里,最高层的态度已显得足够明确。

去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山东曲阜孔府,媒体报道,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当时向习近平作了汇报,介绍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的意义。杨朝明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给习近平汇报时提到了儒家思想五个方面的当代价值:“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标志就是孔子文明走出去”,“孔子思想是整个中国和华夏文明的共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深厚的文化土壤”,“对社会的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很大意义”,“孔子思想还有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以及对青少年思维观培养的价值”。

根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当时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江苏师大汉服毕业典礼事件在网络上发酵一周之后,6月27日,国内主流儒学网站“儒家网”发布公告,称“汉服运动的兴起,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其一路怎样走来,未来应如何走向?儒家网拟就《汉服运动、儒学与国族问题》(暂定)特立专项课题,委托儒家学者主持,研究成果将向社会公布。”一名儒学学者转发并评论:“所谓华夏复兴,衣礼偕行。”

 
关键词: 汉服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mqzx.com.cn/show-1397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2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721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