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06年广州市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会议上获悉,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从2006年12月31日起,茶叶、蜜饯等13类食品将开始无证查处,届时,还没拿到“准生证”的企业,将严禁生产和销售这13类食品,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要面临停产的状况。广州市质监局提醒有关生产企业抓紧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的进程。
分步推进食品市场准入
据专业人士介绍,我国从2002年7月开始分步推进、分类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即要求食品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生产资源、原辅材料、生产人员、包装及标签标识等条件,经过一两年的过渡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申请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食品生产。
此次的13类食品包括茶叶、糖果制品、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食品、蛋制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它们是继第一批5类食品(2002年7月启动市场准入,2004年1月1日开始无证查处)和第二批10类食品(2003年9月启动市场准入,2005年7月1日开始无证查处)后,第三批进入无证查处范围的食品,标志着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正积极稳步地全面推开。
据悉,国家质检总局计划在明年将所有种类食品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届时所有食品都将加贴qs标志。
食品市场准入效果明显
广州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广州食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看,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后,食品检查合格率比之前大为提高。“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不仅增强了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同时也保证了人民群众生活所需和食品安全。”
据了解,截至2006年9月,广州全市累计577家食品企业取得67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已进入查处期的前两批15类食品企业获证率达到了98.3%,基本上都实现了持证生产。
但是,2004年的“毒酒事件”,2005年食品中检出“苏丹红”、“孔雀石绿”,2006年的花生油搀假以及多家蜜饯企业产品在北京被下架等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仍不容忽视。据统计,广州市质监局两年来累计查处取缔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点6748个。
特别是,虽然距离最后期限还有短短两个多月,但广州这13类食品企业的获证率仍然不高。截止目前,全市155家企业中,仅46家企业获证,占29.7%。未获证的茶叶、蜜饯及酱腌菜生产企业较多。质监部门提醒有关企业,从今年12月31日起,凡发现13类食品无证生产、销售的,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查处,未办证以及新投产、新转产上述产品的企业,应当抓紧时间向企业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四批食品市场准入已启动
记者今天还获悉,国家质检总局自2006年9月1日起,对糕点、豆制品、蜂产品、果冻、挂面、鸡精调味料和酱类等第四批7类食品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但最终实施无证查处的时间,目前还未确定。
就广州市来说,质监部门此前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目前7类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很不平衡,大中型企业工业基础好、质量管理较严格,检验能力较强,对原材料进厂和产品出厂能严格把关;而占大多数的小企业投入资金少,加工设备简单,流动性大,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对产品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不严,多数生产企业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
为全面推进准入工作,积极帮扶企业申请办证,广州市质监局将在近期举办7类食品的宣贯培训班。基本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及时申请,不要持观望态度,避免出现像13类食品获证率不高,进入查处期后相当一部分企业要面临停产的状况。广州市质监局特别提醒:月饼是季节性食品,企业必须提前做好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准备,确保不影响明年月饼的生产。预计到明年中秋时,广州企业生产的月饼都能打上qs标志。
对豆腐、蜂蜜等产品,广州市质监局计划以全面开展企业准入工作为切入点,结合小作坊整治,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市性行业整治,以花都、白云、从化为重点区域,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动或集中生产集体申证等模式,推进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全面提高这些产品的质量水平,让市民吃上放心的豆腐、喝上放心的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