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内银行平均在90天左右的短期贷款额度为保证,通过海外贸易渠道在国外银行开出信用证,进行进口矿的采购。在销售顺畅的情况下,既可利用国内外银行利差的优势,又可以利用借还贷的时间差产生一定的资金运作空间。但是,矿价一暴跌,矿卖不出去了,铁矿石采购中的“融资矿”问题就来了,还不上钱只能把堆在港口的库存矿抵押给银行。
近期,随着铁矿石现货价格出现30%以上的暴跌以及铁矿石期货的连续跌停,铁矿石采购中的“融资矿”问题也浮出水面。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问题暴露比不暴露好。贸易融资品种需要的是透明度和严格监管,但绝不是“妖魔化”。
“谁也说不清楚”这就是问题
铁矿石市场一向“高高昂起的头”,最近终于低了下来。据国内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的跟踪,12日62%品位进口粉矿吨价已跌至105美元,与前期高点的140美元相比,跌幅高达33%。最近一个交易周内,国内铁矿石期货也连续出现了2个跌停板。
“矿价跌了,‘融资矿’问题就浮出来了。这叫水落石出。”一位业内人士形象地说。
“其实,‘融资矿’不是一个新东西,多少年一直在做。”“我的钢铁”矿产部的分析人士唐晓揽对记者说。至于目前“融资矿”达到了怎样的一个规模,他摇了摇头说,“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在现有港口库存中占了30%左右;有的说没这么多;有的说远远不止。
“谁也说不清楚”,这个就是问题。在阳光下可能是一个好东西,在暗处就“说不清楚”了。
“反客为主”会产生扭曲
“融资矿”问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的“钢贸商危机”。一位钢贸圈内人士说,钢贸这个行当,变化得太快了,没想到一下子会这么惨。“多少以前的大老板、大富翁,现在一下子变成大负翁了。”
上海钢联总经理、钢铁业内资深人士朱军红说,“我一直想问:有些钢贸商,能不能被称作钢贸商?钢贸商危机,应该被加上引号。”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深思。
像钢材、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可能是现代经济的一个特征。但是,这里有一个“主客关系”。什么是主,什么是客,这里的界限需要分析清楚。拿钢贸商危机来说,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钢贸已成为一个“招牌”和“幌子”,其真正目的是融资,其一门心思“削尖脑袋”经营的是钢贸之外的其他投资领域。这样,主客就颠倒了,“反客为主”,必然会产生扭曲。
在“反客为主”中产生的风险,需要认真加以评估和分析。不少业内人士说,不论是“质押钢”还是“融资矿”,一旦大大超出实体循环所需的实际数量,产生风险,环节上的各方都有责任。
透明化才能不被“妖魔化”
其实,相比之下,“融资矿”的风险目前来看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据唐晓缆等业内人士的分析,与“融资铜”相比,“融资矿”相对来说还是与实际的成交“贴”得比较紧。它首先需要把货卖掉,成交了,才能拿到现金。然后才能利用借还贷的时间差进行运作。现在设想,如果一旦矿市持续低迷,“融资矿”问题暴露,后果无非两个:一个是矿商低价抛售;一个是把铁矿石抵押给银行。
上海斯迪尔电子交易市场执行总裁王杰认为,目前,钢铁产业链上从原料到成品,已有了越来越多对应的期货产品,现货贸易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钢铁链条上的“金融化”是不可能“剥干净”的。“质押钢”“融资矿”等,都是金融服务工具,不应被“妖魔化”。但是前提是透明化,对其实体流向要加强监管。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正在兴起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为上述的透明化提供帮助。网络技术手段相对而言可减少“人为因素”,物流的首尾管控过程比较清晰,对货权及其流向的追踪比较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