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张金。当时,朱张金因为背了一大袋、几十种从市场上买来的各种有毒有害食品、添加剂,进京赴会披露,而广受关注。
昨天,记者再度采访了这位食品安全的行家里手、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的副会长,这次,他带来了一罐"注水大米".
朱张金说,"去年,食品安全问题曝光之后,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对市场进行了反复检查。浙江省也是多次进行类似的食品安全百日大行动,加上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检查力度不断加强,像去年展示的那些有毒有害的东西,如今,很多已经找不到了,市场净化多了。"
"当然,食品安全也远不是高枕无忧了。"今年来参加全国两会,朱张金带来的是一罐注水大米,"注水猪肉、牛肉都听说过,注水大米恐怕没听说过吧。"
朱张金带来的大米是今年2月21日从市场上买的,外表看上去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一闻就有点异味了。
"目前,我们很多食品是重种植,轻加工。注水大米就是在加工中完成的。"朱张金给记者分析了注水的原因-
现在,水稻的收购价格每斤在1.5元左右,加工出来的净米成本在每斤2元以上,而最便宜的净米市场上只要2元一斤,加工环节,几乎是没有利润的。而在正常情况下,1吨大米经过流通环节,利润在20元到60元之间。
"为了牟利,有些小作坊就开始给大米注水。10吨大米可以注水1吨,也不能多注,否则,米就开裂了。但是大米本身就便宜,用来注的水,往往是河水,几乎是零成本,他不可能用自来水的啊,成本太贵了。"朱张金说,"注过水的大米,外表很难分辨,但是容易变质。如果是夏天,放几天就容易出现霉变。"
"注水大米肉眼可能不太看得出,但一检测就原形毕露了。我们知道,水稻是在年底前收割完毕的,要烘干,正常的含水量在15%左右,而我带来的大米含水量达到了20%,显然是注过水了。"朱张金肯定地说。
那么,这些注水大米都流到哪里去了呢?
朱张金分析,一般都是供给了招标采购的大型食堂,因为很多招标方是以价格为中标依据的,价格低,中标方无利可图,所以就动起了歪脑筋;其次,食堂用量大,周转快,大米即买即吃,不会放很长时间,不容易露馅。
对于注水大米存在的潜规则,该如何治理?朱张金提出了两条途径:
一是提高门槛,比如大量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就应该取缔,它们没有了生产资格,水也无从注起了。
二是成立米业合作社,以内行管理内行,通过行业自律来加强管理,也可以通过大米专业合作社的名义统一对外销售。